【百名紀檢監察干部微故事】“春風化雨”讓孝廉文化走心入心
來源:泉州市紀委監委 發布時間:2021-04-17 10:15

上官淵源

“我們閩南有一句俗諺叫做‘近香燒不香’,說的是生活中常常有這么一種現象,對近在眼前的事物熟視無睹,而對外面的事物很關注,你們這條線路也一樣,家門口的人文美景往往被疏忽了。”

今年3月26日,泉州市公安局東湖派出所黨支部在轄區開展“學黨史?悟孝廉”主題黨日活動后,張所長的一席話,真是說到了我的心坎里,勾起了“市區首條孝廉文化研學線路”策劃推出的點點滴滴……

思緒飄回到5年前我剛來東湖街道時。那段時間,我深入各社區走訪、摸情況,卻意外發現了“寶藏”。

留下姜公輔、歐陽詹等名人游湖傳說的國家重點公園東湖公園,歷經三興三廢的南少林禪寺,市區數百座石牌坊中僅存者急公尚義坊,北宋宰相韓琦之母連理在此出家后母子于庵中相認的七里庵,講述蘇緘一家忠勇衛國、壯烈犧牲感人事跡的東湖水漈蘇氏家廟,記錄中國伊斯蘭教重要史跡的靈山圣墓、泉州古城五岳之一的東岳行宮等等。此外,還有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華僑歷史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泉州高甲戲劇團等等文化場館。

我驚嘆于一個街道轄區面積那么小,卻集中了這么多深厚的歷史積淀和豐富的人文故事。一簇靈感的火苗在我腦中點燃——挖掘歷史人文資源背后的廉潔文化內涵,串成一條寓教于樂的廉政教育線路。

人文點史料記載零星、主題不夠緊密、景點分散、基層資源有限,經費不足......一系列問題和困難擺在我的面前。

創意想法的實施就這樣稍微擱置在那,但不影響我更加系統完整的思考和謀劃,也許需要一個更好的時間和契機。

為了能更好地講好東湖歷史人文故事,2019年12月,我在業余時間報名參加了泉州古城講解員第五期培訓,聆聽了李伯群等老師的精彩授課和實地講解,也認識了一批古城文化愛好者的伙伴們。

經過培訓,我對泉州古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加感受到作為一名泉州人的驕傲,更加感恩組織厚愛讓我和東湖結緣,也更加堅定了要把東湖幾個人文景點背后廉潔文化故事挖掘和展示出來的決心。

適逢其時,泉州市紀委監委在全市深入開展“一鎮一孝廉”創建活動,要求充分挖掘泉州厚重的孝廉文化資源,創造性將孝廉文化融入到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中,推動形成向上向善的良好社會風尚。

隨后,我們按照要求,緊扣主題,制定方案,聘請專業老師,查閱文史資料、多次現場踏勘、反復討論驗證,挖掘出東湖亭、二公亭、蘇氏家廟、南少林禪寺、急公尚義坊、七里庵等歷史人文資源所蘊含的“忠義文武孝廉”的精神內涵,拍攝微視頻、制作書簽和宣傳折頁、創作散文詩等,正式推出以孝廉文化為主題的研學線路。

孝廉文化研學線路圖

有耕耘就有收獲、有付出就有回報。

線路推出后,遠遠超出預期,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產生非常好的社會效果,被豐澤區教育局發文確定為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被豐澤區委黨校初步作為現場教學點。而我也被泉州實驗中學聘為研學老師。截止目前,已有相關部門、學校組織來此開展的活動50余場,1500多人次參觀學習。

上官淵源(右一)在孝廉文化研學路線點蘇氏家廟做講解。

如今,越來越多的黨員干部和青少年來此開展孝廉文化主題活動,聆聽歷史人文資源背后的故事,受到教育和啟示,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魅力。街道和社區的紀檢干部也在學習講解的過程中,得到了文化熏陶和提升。我的內心激蕩一股暖流“這件事做對了!”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我們將繼續依托該條線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以廉潤心、以文化人,組織開展黨員干部的孝廉教育,引導樹立行孝崇廉時代新風;組織轄區更多的中小學生到該線路研學,幫助他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作者系豐澤區東湖街道黨工委委員、紀工委書記、監察組組長

【責任編輯: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