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風易俗除陋習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發布時間:2021-04-13 10:12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鵑  

近日,江西省鄱陽縣一村民為女兒舉行訂婚儀式,在彩禮桌上擺放巨額彩禮,引發網友熱議。隨后,鄉政府對該村民所在村委會給予全鄉通報批評,并將此事掛上移風易俗黑榜。

天價彩禮只是陳規陋習的一個側面,卻讓人深刻地感受到“人情大于債,頭頂鍋兒賣”的現實痛點。近年來,隨著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一些地方婚喪嫁娶刮起了奢靡之風。無論是天價彩禮導致一些適婚家庭債臺高筑,還是一桌婚宴動輒幾十道菜,“吃一半倒一半”,或是“白事消費”造成極大浪費,這些講闊氣、比排場、愛面子的不良風氣早已和婚喪嫁娶風俗起源的初衷背道而馳,不僅讓人們不堪重負,也扭曲了正常的人際關系,嚴重影響社會風氣。

摒棄陳規陋習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倡導樹立新風更須持之以恒。繼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對“天價彩禮”提出治理要求后,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推廣積分制、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做法,加大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封建迷信等不良風氣治理,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這不僅說明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凈化社會風氣已然成為共識,也從實踐層面為如何做好移風易俗指明了路徑。

以風俗之變破陳規陋習,讓文明新風尚根植內心。不攀比、不浪費,同時要能遵守中華民族“講禮”的傳統,體現對婚喪嫁娶事宜的重視,關鍵要找到其他替代性方式。如果光提倡“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小事不辦”,反對大操大辦,卻不提供群眾能接受、易推廣的辦法,必然陷入厭惡不良風氣卻難以改變的怪圈。從實踐中看,不少地方在推進人情減負、弘揚文明新風方面,邁開步子作出探索。有的試點建設“白事大廳”,統一提供辦喪場所和規范服務;有的提出建立社會名人特邀頒證師制度,支持集體婚禮、旅行婚禮、小型婚禮等新式婚慶模式……這樣的方法能夠減輕群眾負擔,有利于破解“紅事攀比”“白事擾民”難題,也促進了移風易俗。

一方面引導樹立新風,一方面對不良風氣加大治理力度。設置移風易俗黑榜,其實就是治理陳規陋習的一種探索嘗試。近年來,農業農村部多次發布鄉村治理典型案例,其中就有治理婚喪嫁娶不良風氣的好經驗好做法。比如,河北河間注重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依靠村民自治組織采取必要的約束性措施進行治理。治理過程中,要求農村黨員干部帶頭執行,黨委政府采取必要的適度激勵和約束措施,推動鄉風文明的建設。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既參考借鑒經過實踐檢驗、切實可行的好經驗好做法,又因地制宜治理不良風氣,不斷完善鄉規民約,采取約束性措施,真正營造治理氛圍,讓治理有章可循。

一個時期、一個地方的民風如何,說到底取決于社會中每個人的行為選擇。期待風俗轉變、盼望陋習盡除,每個人都不應置身事外。黨員干部、公職人員要發揮模范帶頭作用,自覺做文明新風的倡導者、踐行者、引領者,帶動身邊更多的人自覺摒棄陳規陋習、抵制不良風氣,久治不絕的難點痛點問題才能從根上消除。

【責任編輯: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