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振聲
人物簡介
蔡振聲(1913-1945年),又名蔡尤田,南安市官橋鎮漳里村人。1929年,在安海西隅師范學校就讀時,受進步教師影響,積極參加學生愛國活動。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10月,到菲律賓怡朗從事抗日活動,1937年7月,以怡朗中華商會秘書的名義回國參加抗戰,其間進入延安陜北公學就讀,畢業后先后到武漢、龍巖、南安等地從事抗日救亡活動。1940年,黨組織安排他重返菲律賓,曾任菲律賓南島特委書記、“菲律賓華僑青年抗日鋤奸迫擊團”團長等職,1945年2月,率迫擊團協助美軍解放馬尼拉,在接管日軍軍火倉庫途中,遭遇匪徒襲擊,不幸犧牲。
在被稱為“閩南建筑大觀園”的官橋蔡氏古民居里,上一輩人還經常給孩子們講述一個關于蔡振聲的故事。上世紀30年代初,蔡振聲利用假期到農村秘密發動農民參加抗日斗爭,有一天,他正在蔡氏古民居一戶人家里發動宣傳,恰巧反動派前來搜捕他,蔡振聲與敵人碰了個正著,由于他平時群眾基礎好,危急時刻,該村民冒著生命危險,急中生智將敵人引向另一個方向,蔡振聲得以逃過一劫。
蔡氏古民居中,流傳著蔡振聲烈士的故事。(陳英杰 攝)
蔡振聲出生在漳里村一個華僑家庭,祖父和父親僑居菲律賓,他少年時隨母親在家鄉生活。1929年,他考入安海西隅師范學校。其間,在進步教師的指導下,他開始閱讀革命書刊,思想覺悟不斷提高,積極參加學校的愛國運動,加入革命活動組織。他響應共產黨的號召,利用假期到農村秘密發動貧苦農民組織農會,先后在多個村建立據點,并在官橋、山邊、梅嶺等地建立秘密交通站,從事革命斗爭。
“九·一八”事變后,蔡振聲組織兒童團積極宣傳、發動群眾抵制日貨,為抗日募捐資金。1932年秋,他參加組織了文教界的“反帝大同盟”,同時發動農民抗租抗稅,領導農村武裝斗爭。在這期間,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后幾年間,他一直堅持在農村參加武裝斗爭,歷盡種種危險和艱辛。
1936年10月,蔡振聲到菲律賓怡朗市。在那里,他為廣大華僑支援祖國抗戰的熱情所感動,很快加入當地的抗日團體,同廣大愛國僑胞一起,為爭取團結抗日到處奔走。祖國抗戰全面爆發后,蔡振聲以怡朗中華商會秘書的名義,與彼時在宿務市的官橋人張極生等人,毅然回國參加抗戰。
蔡振聲回國后先到革命圣地延安,進入延安陜北公學學習,畢業后前往武漢從事工運。1938年10月,武漢淪陷后,他轉移到龍巖。1938年12月,他輾轉回到家鄉官橋,以歸僑身份先在官橋農村組織抗日救亡協會,隨后又在漳里、五峰、東頭鄉等地分別成立抗日救亡協會。同時,他在內遷漳州寮的南星中學和內遷嶺兜的安海養正中學開展工作,發動文教界、學生界參與救亡圖存的愛國教育宣傳,激發廣大師生抗日救國的熱情。
隨著抗日救亡力量的壯大,國民黨頑固派有所顧忌,采取種種手段限制和破壞抗日活動,甚至逮捕了一部分積極分子。為了保護蔡振聲,1940年初,黨組織決定讓他再次轉移到菲律賓,他積極組織華僑募捐集資支援祖國抗日,在抗日團體中負責青年學生工作。
蔡振聲的抗日事跡,在諸多有關菲律賓抗戰的史書中都有記載。(黃寶陽 攝)
1942年3月,菲律賓淪陷后,蔡振聲積極參與組建怡朗、宿務市等地的華僑抗日斗爭據點。其間,他抱病堅持工作,到處奔走,在蔡振聲和其他愛國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怡朗市、宿務市、西黑人省、東黑人省及三描、禮智等地的抗日組織都恢復了聯系。
1943年底,蔡振聲調回馬尼拉工作。當時,日本占領菲律賓時期的華僑地下抗日組織“菲律賓華僑青年抗日鋤奸迫擊團”,由于敵偽憲警的大規模搜查和叛徒出賣,遭嚴重破壞,他被派往該團持續從事隱蔽斗爭工作,1944年底,擔任該團團長。蔡振聲與抗日團體的兄弟并肩戰斗,積極團結愛國華僑青年,反抗暴日統治,影響不斷擴大,團員與日俱增,在華僑社會中享有較高聲譽。
1945年2月,馬尼拉光復,蔡振聲帶領“菲律賓華僑青年抗日鋤奸迫擊團”協助美軍解放馬尼拉,他們一方面打擊仍負隅頑抗的日軍殘部,另一方面從事護僑和搶救華僑財產、救濟和收容難僑等工作。蔡振聲在驅車前往接管圣塔納日軍軍火倉庫的途中,遭遇匪徒襲擊,不幸犧牲,年僅3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