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覺醒中走來
來源:泉州市紀委監委 發布時間:2021-04-07 09:53

姚添丁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可以理解為深度意義上的覺醒。幾千年來,偉大中華民族所以為無數世人認可、稱道和尊重,就在于這個民族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擔當作為,正是倚靠這種獨特精神特質,這個民族和這個民族的人民能夠一步步從迷惘轉向覺醒,從覺醒贏得進步,從進步獲得興盛,從興盛邁向復興,成人達己,惠及世界。這是覺醒的價值意義。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覺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雜志》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為貫穿,講述了覺醒歷史年代社會風情和百態滋味人生,刻畫了李大釗、陳獨秀、胡適、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趙世炎等一系列人物,揭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和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歷史必然性。

覺醒的過程肯定不會一帆風順、風平浪靜,勢必要經歷彷徨、劇痛和蛻變。國家的層面是這樣,個人的層面也是如此。上個世紀20年代,魯迅先生有個形象比喻,“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覺醒的過程,其實也是孕育生機、播種希望和迎接曙光的過程,這個過程之所以被深深銘記,并且被加以濃墨重彩渲染,根本原因在于它讓國家和民族看到希望,正因為有了這種希望作為強大信仰精神支撐,一個人就可以知難而進、愈挫愈勇,一個國家就可以勇往直前、所向披靡,一個民族就可以無往不勝、熠熠生輝,如同李大釗在《青春》中所說“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以及此后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革命、改革和發展便是最具說服力的鮮明歷史佐證。

《覺醒年代》觸及的是中國近代歷史進程中一個極度動蕩又激情、火熱而蓬勃、生存或毀滅交相輝映的特殊階段,各種歷史事件層出不窮,各式人物競相登場,紛繁復雜的歷史脈絡讓人應接不暇、無所適從。歷史事件和人物涉及的龐大體量和豐富內涵,使得一切歷史再現、還原和努力,都要秉持嚴肅、客觀、理性和公正態度,一切必須尊重史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劇中毛澤東于風雨中狂奔趟過破舊山河,陳獨秀長發掩面儼然一副狂士,周樹人含淚為小說《狂人日記》署下筆名“魯迅”……這些歷史人物出場無不給人以強烈震撼。《覺醒年代》的高明之處或許就在于,精心創設搭建了一個個藝術化的歷史舞臺,讓歷史事件再度演繹,讓歷史人物再次表現,讓歷史細節再度清晰,讓歷史價值再度彰顯,讓今天的我們得以近距離靠近、梳理和解讀那段如火如荼的覺醒歲月,從而對于“覺醒”有了更為深刻透徹的理解感悟,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接受了震撼人心的愛國主義教育。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覺醒年代》探索國家民族救亡圖存之路,這是一條胸懷大眾、拯救國家的“大路”“正路”。“希望本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從最初選擇道路,到中間改良道路,再到今天堅持道路,撲面而來的是樸素深厚的家國情懷。放眼今天,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覺醒姿態,主動積極扛起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責任,不斷奮進求索著,不停奮力發展著,不懈奮斗奉獻著。反復思量再三,我們何其有幸,生長生活在這個覺醒騰飛的新年代;世界又該何其有幸,擁有了中國這個高度負責任肯擔當的發展伙伴。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透過《覺醒時代》審看今朝,我們更加懂得“歷史從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告誡意義。歷史腳步從來不會停滯不前。“這毫不動彈不得卻也是一個錯”,拿破侖預言“中國是一只沉睡的獅子。當這只沉睡的獅子醒來時,世界會顫抖。”一切都在變化變革之中,一切都在發生發展之中,一切都在成長成就之中,這何嘗不是對于百年前那段厚重崢嶸歷史的承繼和延續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今天,我們每個人都已經從“覺醒”中獲得了種種珍貴感召啟示,我們也都將毫無懸念地成為新的“覺醒年代”的親歷者、實踐者和垂范者。(作者單位:南安市紀委監委駐市總工會機關紀檢監察組)

【責任編輯: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