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眉眼”更清晰了。近日,中外科學家聯合發布了對歷史上發現的第一個恒星級黑洞——天鵝座X1的最新精確測量結果,發現此系統包含了一個21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并且其自轉速度接近光速。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謎團之一。科學家介紹,一些大質量恒星在核聚變反應燃料耗盡時,內核會急劇塌縮,最終坍縮成一顆黃豆大小的奇點,并形成一個強大的力場漩渦,扭曲周圍時空,成為黑洞。由于黑洞密度極高、引力超強,即便光也無法從它身邊逃離。
在歷史上,人類對黑洞能夠吞噬光線特性的認知,在公元18世紀晚期就已經出現了。當時,科學家們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對黑洞提出了種種設想,認為其是可以把光都吸進去的“黑暗星球”。
1915年,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誕生,預言存在黑洞這樣的天體。相對論發表后,正在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國物理學家史瓦西被迷住了,幾個月之后,史瓦西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計算出了愛因斯坦方程的第一個星體靜態精確解。史瓦西還提出了一個數值,稱之為史瓦西半徑,小于這個半徑的天體即可視為黑洞。這讓人類對黑洞的探索邁出了一大步。
1939年,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和他的學生根據廣義相對論發表論文,描述了一個恒星可能會坍縮演化為一個十分致密的物體甚至光也無法擺脫它的引力束縛,推斷黑洞必定作為實體存在于我們周圍的星空。1967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惠勒,正式以黑洞的名字描述這一奇特天體,經過他的推廣,黑洞逐漸廣為人知。1970年,美國的人造衛星發現位于天鵝座X1上一個比太陽重30多倍的巨大星球,被一個看不見的物體牽引著。天文學家一致認為這個物體就是黑洞。這是人類發現的第一個黑洞。
科學探索是一個漫長的接力過程,充滿艱辛和不確定。從最開始提出的“黑暗星球”理論,到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再到史瓦西的靈光一現、奧本海默的天才洞見、惠勒的熱情科普,在黑洞研究史上,眾多科學家們接棒前行。盡管他們很多人并沒有等到黑洞存在得到科學驗證的那天,但他們的探索精神、不懈奮斗激勵著后人,在人類科學殿堂中留下了印記。
以史瓦西為例,他雖然是德國科學院院士,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還是加入了德軍參戰。他為愛因斯坦方程計算出的精確解,是在天寒地凍的俄國前線求出來的。他在寄給愛因斯坦的信中寫道:“如您所見,除了(干擾思路的)重機槍槍聲,戰爭已經很善待我了,它允許我擺脫周遭這一切,而在您的思維領地上進行這樣一場漫步。”愛因斯坦的回信很快就到了:“我非常喜歡您對那些對象的數學處理手法!”可惜的是,半年后史瓦西就在戰場染病去世,像一顆流星,瞬間燦爛后,永遠消失在了茫茫夜空。
令科學家們欣慰的是,2019年4月10日,人類首張黑洞照片“沖洗”完成,這一神秘天體終于讓人類一睹真容。該黑洞圖像揭示了室女座星系團中超大質量星系M87中心的黑洞。該黑洞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質量為太陽的65億倍。
科學家們表示,人類拍攝的黑洞照片,準確來說并不是黑洞本身,因為黑洞把光線都吸收進去了,人類是看不到的。但黑洞會吸收恒星的氣流,在周圍形成一個轉動的氣體盤,而且氣體在被黑洞吸入時因為氣體盤轉動的緣故會出現一部分噴流,這些運動會出現較為明亮的光與輻射。因此人類拍攝的黑洞照片,實際就是目前為止人類能夠看得見的黑洞的最近邊緣。
愛因斯坦說,“科學是永無止境的,它是一個永恒之謎”。從200多年前提出黑洞設想,到拍攝出首張黑洞照片,再到現在精確測量黑洞,對黑洞的探索和研究,證明了人類智慧的偉力。黑洞的存在,撥動人類探索的心弦,激起好奇的漣漪,讓人類的思想馳騁在廣闊的時空中,去探索無限可能,一覽無限風光。(李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