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當過兵、經過商,擔任村支書30年,將一個貧窮落后的后進村建設成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連續6屆的省級文明村和全市首批新農村建設典型村。如今,他務實開拓的農村發展思路,被泉港區以“跨村聯帶”“村支書導師團”等形式,推廣到許多村莊,助力全區鄉村振興。
他是連伙法,泉州市泉港區前黃鎮鳳陽村黨支部書記,被授予福建省優秀共產黨員、省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30年前,鳳陽村交通閉塞,大多數村民靠種地謀生,生活貧困。村集體幾無收入來源,還背著幾萬元債務,村部簡陋得連張辦公桌都沒有。
去年,鳳陽村工農業總產值突破2.1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2.89萬元,村財收入151.1萬元,早已是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鳳陽村一角
成績如何得來?連伙法笑呵呵表示,“沒啥秘訣,就是把村子的事都當成自己的事來辦,像經營企業一樣,事事爭取做到最好。”
連伙法在外辦過企業。1977年他退伍后下海經商,趁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是全村人眼中公認的致富能手。1991年,他被鳳陽村全體黨員一致推選為黨支部書記,從此成為一名致富帶頭人。
上任伊始,他便把加強村級班子建設、調動村干部工作積極性作為一項頭等大事來抓,凡事都以身作則,得到了全村黨員干部和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同時,有著較強經營意識的他,決定從修路開始,逐步實施“農業穩村、工業富村”戰略。
“伙法很能團結帶領大家一起做事。”已退休的老村長連國強回憶,為了修路,連伙法帶頭無償拆去自己的糧食加工廠,帶領村黨員干部和群眾拆障拓路,建成山涂公路鳳陽段。為全面興修排灌水利設施,改變村里農業“靠天吃飯”的不利局面,他又說服自己親哥第一個拆掉店面,鄉親們又一次折服,紛紛配合拆舊讓地、投工投勞。緊接著,他探索“公司+農戶”產業模式,建設無公害蔬菜水果基地和鋼管大棚,成功種植21種反季節蔬菜、水果,增加了集體和村民的收入。
連伙法在大棚內檢查葡萄長勢
之后,連伙法的創新做法和富村動作一個接一個。2002年,在他的推動下,鳳陽村在全省首推村務公開民主聽證制度,發動群眾積極參與村務決策。該項工作堅持至今、不斷完善,一次次的聽證會,不但讓村級決策變得更加科學、公正,更有效保障了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村里因此于2015年獲評“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
“他敢想,又敢拼。”連國強說。2004年,泉港區政府因城市(工業)建設需要,征用鳳陽村大批農田。連伙法壯著膽只身闖進區領導辦公室,向領導陳述不要協調費,請求政府給土地、給政策,硬是為村里回購來20.8畝的工業用地。
連伙法察看村辦企業運作情況
“外面的人以為我瘋了,不拿錢,拿一塊不毛之地有什么用?”連伙法笑稱,其實村里早就通過民主聽證,確立了興建村級工業小區的計劃。不久,這塊土地上誕生了村辦企業“鳳陽工貿有限公司”,還先后引進安然家居、鳳陽針織廠等多家優質民企,吸收200多名本村勞動力就業,輻射帶動當地群眾發展鞋服、手套、針織等家庭作坊,以及開商店、辦超市,走上增收致富“快車道”。以如今的鳳陽針織廠為例,女工們平均年齡超50歲,月工資還能領到六七千元,“不用出遠門就能掙到錢,感覺特幸福!”針織女工連雙寶說。
有了源頭活水,村里各項建設闊步向前。2006年,該村建起占地30畝的全市首批新農村建設示范小區,優惠照顧拆遷戶、困難戶購地建房,讓村民們喜遷新居;近幾年,鳳陽村黨群綜合服務大樓、村級文化活動廣場、路燈亮化、治安電子防控、休閑公園等一批民生工程不斷落地建成,讓這個村簡直成了“白富美”。
鳳陽村黨群服務中心
“一家、一村富不算富,大家致富路才寬。”有著深厚家鄉情懷的連伙法,近年又實踐了“跨村聯帶”“村支書導師團”等泉港區首創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新舉措,他先后兼任鳳陽聯村黨總支書記、泉港區村支書導師團團長,原本僅為一村奔波的他,如今變成為全區許多村莊的發展思索、忙碌。他孜孜不倦,用務實奉獻的精神、開拓創新的舉措,已有效助推多個村莊整頓轉化、加快發展。省委領導曾高度評價鳳陽跨村聯帶模式,“簡單易行、務實管用,是一種帶不走的結對幫扶、有生命力的基層創造,值得學習、借鑒、推行”。
連伙法帶領村支書導師團成員開展鄉村振興實地調研
“成績只代表過去,創新與執著才是成就事業的法寶。”如今,雖滿載榮譽,老支書連伙法依舊不驕不躁、精神抖擻,“鄉村振興咱們繼續走前列!”
供稿:泉州市泉港區紀委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