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紹痕
人物簡介
陳紹痕(1917—1949年),惠安縣洛陽鎮下曾后房村人。少年時到菲律賓謀生。1938年1月,參加了沈爾七等領導的菲律賓歸國華僑服務團。1938年2月赴龍巖白土,參加了新四軍第二支隊,隨軍到皖南新四軍軍部。同年4月,調到軍部教導隊學習。1939年春學習結業后,陳紹痕被分配到蘇皖前線茅山敵后抗日根據地工作,先后在句容、溧水、鎮江、丹陽4縣抗敵總會警衛連任排長。1941年夏天任句容縣警衛連連長;1943年調任新四軍茅山部隊副營長;1945年升任新四軍蘇浙軍區第三支隊第二營營長;1947年任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第四十八團副團長。1949年,在淮海戰役中犧牲,時年32歲。
陳紹痕,1917年出生于惠安縣洛陽鎮下曾后房村。少年時期,因家庭貧困,跟隨親友到菲律賓謀生。1938年1月,他積極響應抗日救國的召喚,參加了沈爾七等領導的菲律賓歸國華僑服務團。
1938年2月,菲律賓歸國華僑服務團抵達龍巖白土后,由沈爾七帶領來到新四軍第二支隊四團二營訪問。時陳紹痕身材高大,穿著皮服、皮鞋來到部隊,與生活艱苦的新四軍戰士們不相協調。四團政委說道:“戰士苦慣了,原來住在深山密林里打游擊,衣食住行都很困難。”陳紹痕堅定地對他說:“我們從菲律賓回來的都要向你們學習,隨時準備脫下西裝皮鞋,換上軍衣到前線去過艱苦的戰斗生活。”戰爭歲月的磨煉,使陳紹痕很快由工人轉變為新四軍一名優秀的軍事指揮干部,實現了自己當初的諾言。
陳紹痕虛心學習,善于帶兵。1941年陳紹痕調任句容縣警衛連連長,時過半年,帶領連隊從80多人發展到140多人,并且在京杭國道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同年冬天,陳紹痕率部在鎮江高廟一仗,機動靈活地殲敵一個連,取得勝利。
隨著帶兵經驗越來越豐富,1943年秋陳紹痕被提拔為警衛營副營長。1943年是堅持茅山抗戰斗爭最尖銳最困難的一年,日軍、汪偽動員了大量的兵力,對茅山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掃蕩”“清鄉”。陳紹痕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但他在反“掃蕩”、反“清鄉”斗爭中也得到了更大的鍛煉。在一次戰斗中,他負了傷,同志們要他下火線,他堅決不肯,衛生員替他包扎后,他又沖上去,端起機槍對敵人掃射,直到把敵人打退。
1945年1月,部隊向浙西進軍,陳紹痕任新四軍蘇浙軍區第三支隊第二營營長,帶的部隊升為主力兵團。進軍的第3天,部隊途經孝豐西畝市,當時夜黑得伸手不見五指,又下著毛毛細雨,公路上有很多兵馬向南汪迤邐行進,穿的衣服、戴的帽子和新四軍沒有差別,就是肩上扛的機槍比新四軍多。陳紹痕憑借作戰經驗判斷出這是國民黨頑固派的隊伍,命令六連連長孫永安沉著應戰,抓住戰機,消滅頑軍。最終俘虜300多人,繳機槍十多挺,我軍無一傷亡,取得重大勝利。此后,他所率的營與頑軍的遭遇越來越多,打仗的規模也越來越大。他從實戰中不斷總結作戰經驗,研究對策,后來在孝豐、天目山、草明山、貍頭橋等地連連取得勝利。
1947年以后,陳紹痕率部相繼參加了華東戰場上的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開封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在山東魯南戰役中,他臉部和雙手被凍得皮開肉綻仍堅持和戰士們一起在雪地里挖工事;在萊蕪吐絲口戰役中,他帶部隊沖進圩子,連續3個晚上沒有睡覺。他精疲力竭,雙眼布滿血絲,以頑強的毅力堅持到戰斗結束。在外線出擊中,他不但和部隊戰士一樣徒步前進,還幫戰士扛槍、背行李。通過河南黃壇區時,沒有吃上一頓飯。他對同志們說:“肚子餓是常有的,為了讓全國人民不再受壓迫剝削,我們挨點餓、受點苦又算得了什么?”
1949年春,陳紹痕在淮海戰役中光榮犧牲,時年32歲。1965年淮海戰役紀念館建館后,將他的名字刻在英名墻上,以供后世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