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2月2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獲得者頒獎并發表重要講話。
習近平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
大會還對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先進集體進行表彰,
泉州市兩人兩集體接受表彰。
此次大會以黨中央、國務院名義表彰一批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集體。根據評選表彰工作部署,在各地區各部門充分醞釀、集體研究的基礎上,經綜合評審、統籌考慮,確定1982人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含追授61人)、1501個集體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其中,泉州市安溪縣扶貧辦主任陳永春、南安市蓉中村黨委書記李振生入選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德化縣憨鼠愛心小分隊、永春縣扶貧開發服務中心入選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這個榮譽,既是鼓勵,也是鞭策。”接受采訪的泉州市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先進集體代表表示,要繼續以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為引領,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
扎根本地打造小康路上的“安溪樣本”
“這個榮譽為我今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添了信心,也鼓勵我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貢獻更大力量。”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的陳永春堅定地說。
陳永春于2011年專事扶貧開發工作。2019年底,安溪縣貧困戶、貧困村全部脫貧退出,打造出小康路上的“安溪樣板”,實現了扶貧開發工作的“四個根本性轉變”:貧困戶的內生動力發生根本性轉變,貧困村向美麗鄉村根本性轉變,貧困戶住房條件發生根本性轉變,扶貧力量實現由政府主導向大扶貧格局的根本性轉變。
十年來,為掌握不同地域的致貧原因和幫扶對策,陳永春不辭勞苦走遍最邊遠、貧困村落,訪遍最艱辛、困苦家庭,提出了“一個就業崗位、一份醫療保險、一塊茶果園、一群雞鴨牛羊、一個公職幫扶干部”的有效措施。面對困難重重的攻堅任務,安溪縣爭取整合中央省市7.6個億的資金,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村財增收項目、整治人居環境,實施道路提級改造,貧困村的面貌煥然一新;實施住房改造,先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093戶4184人、造福工程6909戶31184人,易地搬遷、造福工程任務占泉州市90%,徹底解決了困難群眾安全住房問題;通過百企聯百村幫千戶、縣鄉扶貧開發協會全覆蓋、成立農民講師團,推動形成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新格局。
回首十年奮斗路,陳永春頗為感慨,“扶貧工作是功德事業”。他表示,回到工作崗位后,將繼續謀劃打贏脫貧攻堅戰后各項工作,探索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助推鄉村振興。
山海協作創新“1+11”扶貧培訓模式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的李振生心情振奮。
2012年起,李振生帶頭指導幫扶甘肅省會寧縣鐘家岔村和武山縣北順村,福建省壽寧縣下黨村,引領三個國家級貧困村脫貧致富奔小康。2014年開始,李振生創新“1+11”扶貧培訓模式,針對村莊貧困農戶實施精準創業幫扶。“1”就是讓參訓學員在蓉中培訓基地集中學習一個月;“11”就是用11個月的時間對學員回村創業進行全方位的跟蹤、幫扶和指導,既有當地政府選聘的扶貧創業導師采用“師傅帶徒弟”的辦法就地就近指導幫扶,又有蓉中培訓基地創業導師每季度的跟蹤幫扶和遠程互聯網服務,確保參訓學員一年時間內能夠讓創業計劃落地,兩年創業發展,三年創業成功。
幾年來,“1+11”扶貧模式培養出的創業致富帶頭人達5639人,創業率62%,他們活躍在閩、甘、寧17個省(自治區)210個縣市區,約3000個貧困村,帶動34960名建檔立卡貧困村民致富,給脫貧攻堅戰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李振生總結出“換腦、育種、造血、夯基”四步走的幫扶經驗,為破解全國貧困村普遍存在的“空心村”、“空殼村”、“三留守村”難題探索出一條好路子。“光靠一個人的力量是沒辦法完成這些的,需要依靠組織的力量、社會的力量。感謝黨組織的栽培,感謝我的家鄉泉州,感謝大家對蓉中村的厚愛。希望今后大家圍繞鄉村振興工作,積極發揮自己的優勢和長處,只要人人都參與,就沒有做不成的事兒。”
社會合力千年瓷都織起“愛心大網”
德化縣憨鼠愛心小分隊志愿者下鄉開展扶貧助困活動
“我們的國家非常強大,集合各方力量,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打贏脫貧攻堅戰,非常了不起!得到這個榮譽,我心潮澎湃,我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而感到驕傲!”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的德化縣憨鼠愛心小分隊負責人王金木仍難掩激動心情。
德化縣憨鼠愛心小分隊志愿者下鄉開展扶貧助困活動,愛心人士為幫扶對象理發。
2013年1月6日,德化縣憨鼠愛心小分隊在德化縣民政局正式注冊成立。小分隊利用網絡平臺,廣泛收集網友求助帖、微心愿等,開展網上討論交流會,初步篩選幫扶對象,商討通過網上義賣、愛心團購、網上捐贈、專題募捐等方式籌集愛心資金。同時,由愛心網友輪值擔任論壇版主,采取博客、貼吧、微信等形式,分享每次參與愛心行動的心得,引導更多社會熱心人士參與到愛心公益活動中來。線下,聯系當地志愿組織、老年協會等共同實地考察,全方位了解幫扶初步人選實際情況,做到精準識別。針對貧困戶、孤寡老人、殘疾人、貧困學子等不同類型弱勢群體,分類制定幫扶計劃,做到精準施策。
成立至今,小分隊志愿者累計下鄉開展扶貧助困活動600多次,組織大型專題愛心活動100多場,為德化弱勢對象募集、發放善款善物總值約1200多萬元,慰問了1.2萬多戶(個)對象,上萬人次參加愛心活動,累計服務總時數達25.5萬小時,愛心小分隊骨干志愿者人均志愿服務時間達3200小時以上。
創新機制“一庫五機制”保障穩定脫貧
永春縣大力實施造福工程”項目,幫助困難群眾實現易地搬遷。
永春縣扶貧開發服務中心在脫貧攻堅實踐中,注重運用改革思維、創新方法推進工作,打出了創新政策“組合拳”,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建立防返貧控新貧穩脫貧“一庫五機制”(即脫貧攻堅數據庫,運行管理、信息收集、統籌協調、幫扶響應、落實閉環五項機制),建成覆蓋縣鄉村組的四級扶貧管理模式。機制建立以來,共收集13266條脫貧攻堅數據,預警的“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等問題312條,并通過部門會商制度,對預警的問題采取“一對一”精準施策。
永春縣岵山鎮的荔枝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一個重要來源。(康慶平 攝)
創新“防貧保”保險,將貧困人口、非貧低收入人口作為保障對象,參保人數采取按月更新,實行動態管理,對可能因病、因學、因災而返貧致貧情況實行針對性救助,險種從醫療擴充到"兩不愁三保障",每人最高享有9.8萬元保障,全面筑起防返貧控新貧穩脫貧"攔水壩"。
探索“扶貧+養老+鄉村治理”新模式,加快補齊山區農村養老服務短板,開展“鄰里守望”互助養老、共享“愛心廚房”、搭建“免費午餐”平臺助養的實踐。
探索強村(強企)帶弱村新模式,以帶思路、產業、項目、創業、增收、黨建和鄉村共治為主要內容的“強村帶弱村”方式,引導企業、項目向集體經濟薄弱村集聚,2020年底,永春縣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均達到10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上占比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