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陽初升,驅散山村初春里的絲絲寒意。
“往面里再多加點紅糖,這樣甜味才夠……”2月16日,正月初五,在福建省永春縣桂洋鎮岐山村的一棟磚房里,林志明一家正忙著用自家種的黃姜做甜辣可口的閩南姜粿。今天他要邀請“老熟人”來家里,就著當地的佛手茶,品嘗自制的姜粿,一起過個幸福年。
林志明,是國定建檔立卡貧困戶。五年前,林志明因脊椎意外受傷臥床不起,加之大兒子有智力障礙、小兒子還在上大學,彼時全家只能依靠妻子陳水英打零工勉強維持生計。
“老林,你看誰來了?”伴隨著吱呀的開門聲,一個熟悉的身影如期而至。
“哎呀,是陳書記,外面冷,快進來喝杯熱茶,暖暖身體!”一抬頭見是邀請的“老熟人”到了,老林連忙搓了搓手上粘的面團子邊起身招呼,邊讓家人沏了一杯熱茶遞過來。這位“老熟人”正是他的掛鉤幫扶人永春縣紀委書記陳守林。
2016年以來,在各級各部門的幫扶下,林志明成功做了脊椎手術,身體漸漸康復,小兒子也順利完成學業參加工作。特別是陳守林還為老林家解決了7畝穩定的田地用來發展生姜種植,全家過上了好日子。
“老林,你今年的收益怎么樣?”一陣寒暄后,陳守林問道。
“全賣出去了,掙了10來萬。”老林又切了一壺茶水,感激地說道,“多虧了你們幫忙牽線。”
一個多月前,正是生姜收成時節,陳守林來到家里,詳細了解過老林生姜的收成銷售情況。那時的林志明很愁,生姜豐收了,但地處偏遠山村,加之疫情影響,進來收姜的人少了,“唉,這姜怕是賣不出去了……”林志明長嘆一口氣,將遇到的難題向陳守林和盤托出。
“你放心,這事我們一起想辦法。”當下陳守林就安慰道,“脫貧不脫鉤,掛鉤幫扶就是為了幫你們解決問題的。”
如何解決生姜滯銷問題?線上線下齊發力。
在陳守林的協調下,永春縣桂洋鎮舉辦鎮長“直播帶貨”,老林家的姜成了“網紅姜”,一下子就賣了數千斤,當地的農副產品也搭直播順風車成了暢銷貨。
“走出去”水到渠成,“引進來”更要下功夫。經過多方考察評估,陳守林引來了一批生姜收購商進山“挖寶”,從外地慕名而來的老李便是其中的一個。“這些姜有手指那么長,形狀也好,這次算是來對了。”老李看著老林家的姜贊不絕口地說道,當下就下了幾百斤的訂單。
“老林是個實誠人,姜的質量好價格又實惠,我們買姜都在他家搭伙吃飯,然后讓他帶我們去村民家中挑選,我們都信任他。”今年來,老林家儼然成了全村生姜銷售“中轉站”,已經帶動周邊38戶村民售賣生姜60萬斤,創收近500萬元。
說完今年的收益,老林還向陳守林說起了自己的打算:用這幾年掙的錢給小兒子在縣城按揭套婚房。“現在大家都來種生姜,岐山的生姜種植也有了規模,相信在鎮村干部帶領下,我們岐山的生姜一定可以形成一項產業,幫助大家發家致富。”說到未來規劃,林志明充滿信心。
“陳書記,這是自家做的姜粿,快趁熱嘗嘗。”不知不覺已臨近中午,陳水英將剛烙好的姜粿端了上來,香味撲鼻而來。
“這姜粿,‘姜’味十足,‘甜’味濃濃,像你們現在的生活一樣甜。”陳守林嘗了一口姜粿,欣慰地說道。(福建省永春縣紀委監委 陳躍虹 潘松華 陳樹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