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清正廉潔價值觀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發布時間:2021-02-02 11:17

清正廉潔不僅是古今中外仁人志士所崇尚的傳統美德,而且是社會主義健康發展的基本道德準則。《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強調指出,“大力弘揚忠誠老實、公道正派、實事求是、清正廉潔等價值觀,充分利用各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黨性教育基地對廣大黨員干部進行教育和熏陶,增強黨員干部的政治定力、紀律定力、道德定力、拒腐定力。”不斷拓展和深化清正廉潔價值觀的歷史淵源、時代內涵及其在黨內政治文化中地位作用的認識,有利于提高黨員干部樹立和踐行清正廉潔價值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清正廉潔價值觀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中華文化蘊含著克己奉公、懲惡揚善等清正廉潔的價值觀念。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晏子認為“廉者,政之本也;讓者,德之主也”。戰國時期,屈原呼吁“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而未沫”。唐代詩人陳子昂將“從官重公慎,立身貴廉明”奉為座右銘。明朝于謙詩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清代王永吉主張:“大臣不廉,無以率下,則小臣必污;小臣不廉,無以治民,則風俗必壞。”這些膾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和詩辭華章,表達了古圣先賢對公與私、正與邪等重大關系的深刻認識和正確態度,為我們今天培育和弘揚清正廉潔價值觀,發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可資借鑒的歷史經驗。

清正廉潔價值觀是中國共產黨政治文化的基本要素。清正廉潔價值觀的核心要義是正確的權力觀和利益觀。清正廉潔價值觀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經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已成為我們黨內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就告誡人們:“共產黨員在政府工作中,應該是十分廉潔、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報酬的模范。”“自私自利,消極怠工,貪污腐化,風頭主義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無私,積極努力,克己奉公,埋頭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也明確規定,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必須“正確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堅持原則,依法辦事,清正廉潔,勤政為民,以身作則,艱苦樸素,密切聯系群眾,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自覺地接受黨和群眾的批評和監督”。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清正廉潔等價值觀的培育,并將其納入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總體部署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清正廉潔,就是要敬畏權力、管好權力、慎用權力,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保持拒腐蝕、永不沾的政治本色。要注重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倡導和弘揚忠誠老實、光明坦蕩、公道正派、實事求是、艱苦奮斗、清正廉潔等價值觀,旗幟鮮明抵制和反對關系學、厚黑學、官場術、潛規則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斷培厚良好政治生態的土壤。這些重要論述為我們弘揚清正廉潔價值觀,發展黨內政治文化指明了新的目標和途徑。

弘揚清正廉潔價值觀是發展積極健康黨內政治文化的必然要求。弘揚清正廉潔價值觀作為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和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舉措,是一項系統工程,既是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的突破口,又是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提高全黨道德水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抓手。清正廉潔價值觀猶如“定盤星”“總開關”,影響人們思想和行為的目標取向,能夠從源頭上消除邪惡貪腐之念。那些走上違紀違法道路的黨員干部,從根本上講是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發生了動搖,陷入了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的泥潭不能自拔,成了私欲和金錢的奴隸。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不懈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著力構建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提高激濁揚清、扶正祛邪的整體效能。廣大黨員干部只有牢固樹立清正廉潔價值觀,筑起拒腐防變的精神堤壩,才能保持清清爽爽的同志關系、規規矩矩的上下級關系、干干凈凈的政商關系,以良好政治文化涵養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作者羅文東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 本文刊登于《中國紀檢監察報》2020年12月31日理論周刊第7版)

【責任編輯: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