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尉承棟
近段時間,中國國家博物館“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正面向公眾開放,共計展出170件/套展品,其中《潞河督運圖》《河防一覽圖》等重磅文物均為首次亮真跡。此次展覽依托文物、模型以及數字影像、互動項目等載體,系統展示了大運河的開鑿歷史、通航功能、漕運管理、工程技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
大運河歷史悠久,始建于春秋時期的邗溝,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和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里,開鑿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大運河溝通南北,穿越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市,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南北五大水系。一經開通,就承擔起糧食、貨物運輸的重要職能,尤其到了明清時期,運河沿岸省份每年要向北京提供300萬-400萬石漕糧,以及攜帶其他商品至京貿易,甚至修建北京城所需的建筑材料和人力資源也通過大運河匯聚北京,故有“漂來的北京城”之說。
大運河是一條繁榮與交融之河,為流經之地帶來商機與活力,更是催生出一批沿線城鎮。從“魚鹽聚為市,煙火起成村”的杭州,到“堤繞門津喧井市,路交村陌混樵漁”的揚州,再到“水門向晚茶商鬧,橋市通宵酒客行”的汴州(今開封),以及“沿溜入閶門,千燈夜市喧”的楚州(今淮安)……古人以詩詞描繪出大運河兩岸店鋪鱗次、商賈云集的繁華景象,這份繁華也為后來的王朝盛世打下了基礎。伴隨著沿岸城市興起與商業繁榮,運河沿岸也吸引著大批來自不同地域的客商匯聚于此,促進著不同地區、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厚植了大運河的文化底蘊。
近年來,隨著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大運河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一方面,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密切聯系在一起,特別是西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東南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融入“一帶一路”整體布局。另一方面,以文化為引領推動沿線區域協調發展,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充分調動大運河沿線省市的資源和力量。作為大運河沿線河道最長、運河遺產最豐富的省份,江蘇段沿線常住人口占全省85%,經濟總量占全省91%,大運河串聯起9座國家創新型城市,沿線分布著54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
往事越千年。作為宣傳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的亮麗名片,大運河的開鑿、使用、管理、維護等,無不展現出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勇氣,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文明,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據統計,大運河沿線水工遺產、運河故道、古城古鎮等有1200余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400余項,這些都是大運河蘊含的豐富文化資源,因此做好保護是我們傳承、利用的前提。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必須樹立系統思維和整體觀念,在發展經濟、旅游開發過程中,統籌做好保護、傳承、利用等各項工作,打造成為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繽紛旅游帶,讓千年文脈“流動”起來。
千年運河,穿越歷史奔流不息,流淌至今,就如同中華文化一般生生不息、奔涌向前,早已成為中華民族長盛不衰的重要文化基因。流向未來,希望有更多人深入了解大運河、理解大運河文化、認識中華民族用勤勞和智慧創造偉大文明和美好生活的歷史經驗,增強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