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山之美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發布時間:2021-02-02 10:59

也許是出生在山洼里的緣故,我平時就喜歡登山。登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泰山,“春如夢、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的廬山,“且持夢筆書奇景,日破云濤萬里紅”的黃山……登山領略風光,開闊視野,強身健體,養育性格。

坐落在我家鄉王爺府鎮錫伯河北岸的印山,一年四季攀登者絡繹不絕。印山如一道天然屏風,似乎成了人們心中一座豐碑,凸顯著剛正不阿、威嚴肅穆的自然美。

登印山,柏山是必經之路,它與印山連綿接壤。站在柏山半山腰處回頭望,清楚看到始建于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的喀喇沁親王府。依山傍水,規模宏大,建筑群體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別具民族風情、地域特色。距離2公里之遙的錫伯河對面,大山排成行,遠處的丘陵高低有致,近處的層層疊疊。在陽光的照耀下,猶如大海掀動的波瀾,呈現出密密匝匝的波峰浪谷。浪谷中,縹緲的云煙忽遠忽近,若即若離。河岸邊傳說的十八羅漢神情莊重肅立成一排。彎彎曲曲清澈閃光的錫伯河如一條潔白的哈達,繞山緩緩流淌著。

印山雖然貌不驚人,卻有著別樣風情??此敺邋e落的巖石,既不張牙舞爪,也不自私高傲,而是緊緊地團結擁抱在一起,就連巖石縫里長出的一叢叢樹木都展示著友好和諧的形態,真似一幅優美的畫,一首深情的歌。

在印山的半山腰,我看到了一把形象逼真的石椅,椅子前是一臺惟妙惟肖、令人叫絕的方印。方印不偏不倚,在石臺上透著公正無私、正大光明的形象。

印山海拔不足千米。當我們行進在山腰的一片松林里,陣陣松濤像在鼓掌歡迎著我們,松樹搖頭,柏樹招手,幾只喜鵲鳴叫著飛來飛去,林子里一束束粉色的、黃色的、白色的小花競相開放。印山儲有價值不菲的螢石,螢石色彩鮮明,玲瓏剔透,具有極高的工業科研用途。有古人評價:“非玉非金音韻清,不雕不刻胸懷透,甘心埋沒苦終身,盛世搜羅誰肯漏。”

山雖無言,然非無聲。行走在印山,我們還看到了溝岔里幾戶人家低矮的房舍,石墻石房的農家院,書寫著山里人家的幸福祥和。你看,上午七八點鐘的陽光,暖暖地“踱”進家家戶戶,隨著一聲聲雞鳴犬吠,揉揉睡眼,看到冉冉升起的團團炊煙已經縹緲于青山之間。隨著紅日漸漸升起,煙霧化成一片片紫色的云霞,慢慢遠去……令人興奮的是,在印山的溝底,有潺潺泉水在流淌,飲一口是那么清澈甘甜。泉水如瓊漿玉液從印山的胸腔和喉管里流淌出來,亮晶晶的,盡情和石頭嬉笑玩耍著。我喜歡“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觀,但更偏愛家鄉小溪這詩情畫意的吟唱。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印山像一部辭典,印著故鄉小鎮過去的人文地理,也印著今天的理念和精神。我讀著它興趣極濃,浮想聯翩。雖然是座不會說話的石峰,但我知道它有著無數個與江河共情,與大地相親的故事。(王慧俊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喀喇沁旗紀委監委)

【責任編輯: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