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陵清官史話】溫陵賢守王十朋
來源:《溫陵清官史話》 發布時間:2021-01-21 10:26

開欄語:由泉州市紀委編著的《溫陵清官史話》一書已由方正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匯編了泉州歷史上六十位清官廉吏,他們志存高遠、操守廉潔、清正無私、剛正不阿、忠于職守、體恤黎民,他們流芳百世,聲名遠揚,值得我們后來人敬仰。即日起,“刺桐清風”公眾號將進行連載,讓更多的黨員干部和群眾在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筑牢廉潔心;教育引導黨員干部見賢思齊,堅持“吾日三省吾身”,堅守共產黨人精神家園,讓清正廉潔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溫陵賢守王十朋

南宋時期,曾任泉州太守的王十朋,深得泉州士民好評,被譽為宋代泉州賢守。

王十朋,字龜齡,號梅溪,浙江樂清人,生于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幼時聰穎好學,七歲入私塾,十四歲讀鄉塾,博聞強記,涉獵廣泛。十九歲寫出佳句:“北斗城池增王氣,東甌山水發清輝?!倍臍q,樂清縣學落成,賦詩祝賀,震動浙南詩壇。三十三歲,于家鄉創辦梅溪書院,親自講學授徒。次年,入太學。隨后,多次參加進士考試,無奈朝政腐敗,巨奸秦檜專權,科場黑暗,屢次落第。直到秦檜死后,時已四十六歲,再參加會試,一舉成名,高中狀元,從此步入仕途。

王十朋青少年時代就胸有大志,深具憂國憂民情懷。十四歲讀鄉塾,“揮筆即有憂世拯民之志”。十七歲時,寫出著名的《感時傷懷》詩,悲嘆金兵攻陷汴京,徽、欽兩帝被擄,宋室被迫南遷,憂傷無數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狀元策試卷中,針對時弊,揮灑萬言,提出皇帝掌朝政,須以身作則,賞罰分明,善于使用人才,注意育才取士,節省財用,切勿奢侈,培育良好政風。同時,還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备咦陂喓螅鯙橘澷p,御筆親批:“經學淹通,議論醇正,可作第一人?!睔J定為狀元。

因此,步入仕途后的王十朋,秉持自己的處世準則,自覺踐行自己的為官理念,始終關心社稷,且剛直不阿,直言不諱,勇于批評朝政,故以名節聞天下。高宗趙構在位時,虎視眈眈的金兵,再次破壞和約,準備大舉南侵。王十朋憂心忡忡,力促高宗做好充分準備,首先要調整軍務,起用文武兼備的人任將帥,鼓舞民氣士氣。金兵大舉南侵后,高宗聽從建議,起用當年配合岳飛作戰的抗金名將張浚,扼守水陸要沖,使金兵圖謀未能得逞。孝宗繼位后,在王十朋的力勸下,任命張浚為江淮都督。張浚受命后,曾“一月三捷”,大震軍威。后來,金兵集結重兵,瘋狂反撲,宋軍寡不敵眾,被迫退守淮河。主和派乘機鼓噪,張浚上表自劾,請求朝廷降罪。王十朋也上奏孝宗說,張浚既然有罪,自己薦人不當,亦應領罪。孝宗認為,張浚并非用兵不力,王十朋也非薦人不當,擬讓王十朋改任吏部侍郎,仍居要職??墒牵跏髨詻Q辭謝,不肯就任。孝宗只好改變主意,授予集英殿撰修銜,出任饒州太守。隨后六年,歷任四郡地方長官,饒州、夔州、湖州計四年,泉州兩年。王十朋任秘書省校書郎時,力排和議,抨擊三衙兵權過重,諫罷楊存中兵權,奏請起用張浚。孝宗詔百官陳述對朝政見解,他上《應詔陳弊事》疏,尖銳地指出,百官“盡其官不履其職”,同時指出皇帝有任賢、納諫、賞罰三大職事,并未做好。隆興元年(1163),王十朋任侍御史時,彈劾當朝宰相史浩及黨羽史正志、林安宅的胡作非為,終使兩位黨羽被罷職,震動朝野,時人稱贊是“真御史”。知饒州期間,宰相、饒州人洪適回家鄉,拜訪王十朋時提出,想以故學宮地擴建私宅后花園,王十朋斷然拒絕:“先圣所居,十朋何敢予人。”剛正不阿,于此亦可窺見。

王十朋題空相院詩

王十朋在任泉州太守時,嚴以律己,清廉自持,且嚴厲約束下屬。寫于泉州任上的《乞祠不允》詩云:“臣家素貧賤,仰祿救啼饑?!奔彝ケ緛碡毢?,當了官卻不想貪賄,只能靠朝廷那份俸祿養家糊口,艱辛度日!隨他過艱難日子的夫人賈氏,在他到任泉州不久,貧病交加,死在泉州寓所?!皼r臣糟糠妻,蓋棺將及期。旅櫬猶未還,兒女晝夜悲。”家無積蓄,想把夫人運回老家埋葬,竟然沒有足夠的運費,只好暫寄荒寺兩年。王十朋不僅清廉自守,率先垂范,對下屬也嚴格約束。剛到泉州上任,他召集所屬七縣縣令到州衙議事。聚餐之際,即席賦詩:“九重天子愛民深,令尹宜存惻隱心。今日黃堂一杯酒,使君端為庶民斟?!泵鞔_告誡縣老爺們,這杯酒是代表百姓敬你們的。天子愛民,你們也應有惻隱之心,體恤百姓,愛民敬業,廉潔奉公。隨后,又下令把州衙中刻有“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蒼難欺”的戒石重加修葺,并在貢院會集屬僚,作修戒石詩:“君以民脂膏,祿爾大夫士。脂膏飽其腹,曾不念赤子?貪暴以自恣,誅求不知恥。指呼有鷹犬,嗜欲肆蛇鼠。但言民至愚,孰謂無在邇。昭然甚可謂,殃必反乎爾?!蓖辞械刂赋?,官場貪腐已然成風,你們應為百姓多想想,不能再干這種不顧廉恥的事了,倘若執迷不悟,繼續作惡,天理不容,國法難欺,最終只能害了自己。

泉山門前有王十朋所撰《重修北樓記》碑

王十朋在泉州為官時,關心民瘼,體恤百姓疾苦,勤于政事,為發展泉州經濟文化,做了不少好事。他深知百姓艱辛,厲行節用的同時,著力革除端政,減輕百姓負擔。惠安縣沿海地區,歷來有“田落海而稅不除,官賣鹽而民受害”等弊端。他調查證實后,下令凡田園被海水淹沒,免除稅收,并放寬鹽民售鹽數量,增加鹽民收入。泉州任職時,王十朋身體患有嚴重疾病,甚為虛弱,可是,他仍然兢兢業業,辛勤理政。百姓有爭訟時,他不厭其煩,苦口婆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努力化解矛盾。辦理案件,總是“事至立斷”,決不無故拖拉,且謹慎研判,公正處理,涉案之人,心悅誠服。王十朋經常下鄉,勸導農民,勤事耕作。大旱之時,見麥苗枯萎,憂心如焚。為減輕旱澇之苦,倡修不少水利工程,諸如晉江洑田塘,灌溉面積達十多萬畝。泉州遭遇臺風,災情嚴重,同樣十分焦慮,又別無良策,“焚香叩蒼天,防患問耆艾”。臺風剛過,馬上輕車簡從,深入災區,不辭勞苦,考察災情,組織恢復重建。

延福寺曾是王十朋祈風處

王十朋很重視文教。泉州貢院落成,賦詩以賀,激勵士子,勤讀苦修,通過科舉,蟾宮折桂,金榜題名。盡管政務繁忙,仍抽出寶貴時間,每月初一、十五兩天,親自到學宮為諸生講學。如此,主政泉州時,“官風日肅,民風日醇”,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確實是位賢能太守。

王十朋以高潔品行贏得泉州百姓的高度崇敬。離任泉州時,士民越境送別,直至楓亭驛,仍依依不舍。南宋乾道七年(1171),因病逝世,時年六十歲,泉州士民聽到這個消息,特建造“梅溪祠”,紀念這位賢太守。

【責任編輯: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