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是中國民族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從考中狀元到棄官辦廠,再到投資教育、文化、慈善等公益事業,在張謇身上,濃郁的愛國情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他將經商視同齊家、治國之大事,認為企業應該具有社會責任和家國觀念,反對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疤熘艘?,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睆堝赖倪@句名言,正是他一生的寫照。
張謇生活在一個內憂外患并存、中西文化碰撞、社會急劇轉型的時代,出身農家的他半生苦讀,于41歲高中狀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然而不久之后,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回家丁憂的張謇聞此消息,義憤填膺,在日記中寫道“和約十款,幾罄中國之膏血,國體之得失無論矣”。
《馬關條約》除割地賠款外,還允許外國資本進入中國,在中國辦廠、筑路、開礦。因此,抵制經濟侵略的呼聲越來越高。兩江總督張之洞上書朝廷,委派張謇在通海地區經商辦廠。經商辦廠,對張謇來說完全是陌生的。但是,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在張謇看來,只有發展民族工業,才能抵制帝國主義的侵略、抵制外國資本的侵入,辦廠也不失為一種救國之途徑。于是,他毅然放棄功名仕途,應張之洞之邀,利用通海地區產棉的優勢,著手創辦大生紗廠。“大生”一詞,源于《易經》“天地之大德曰生”。從紗廠的命名可一窺其社會理想。張謇高舉“實業救國”大旗,先后創辦了數十個企業,形成了近代中國著名的大生資本集團,涉及工業、農業、漁業、交通運輸、水利、鹽墾、金融、通信等領域。1936年中華書局出版《世界實業家列傳》一書,在全世界范圍內列了10位著名實業家,中國唯一在列的是張謇。
除投資于新企業外,張謇還將利潤不斷投向公益事業。在他看來,“夫世界今日之競爭,農工商業之競爭也。農工商業之競爭,學問之競爭”。他大聲疾呼:“救亡之策,莫急于教育”“圖存救亡,舍教育無由”“一國之強,基于教育”“今求國之強,當先教育”。他還斷言,“有禮教有學問之國,即亡亦必能復興”。自1902年創辦通州師范學校開始,經他獨自創辦或參與創辦的學校達數百所。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國內多所百年老校的創辦均與張謇有關。據統計,從1902年到1926年,張謇僅僅為興辦各種教育事業便注入個人資金257萬元。
張謇還將慈善事業作為治理地方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缺什么,他便辦什么,從育嬰堂、養老院、貧民工廠到濟良所、殘廢院、慈善機構,形成了從搖籃到墳墓的關懷救護體系。此外,他還著力創辦各類公益文化事業,如圖書館、博物館、公園、公共體育場等,開社會教育之風氣。
張謇一生創造財富無數,但卻沒有留給自己的子孫,幾乎都奉獻給了社會。在他心目中,有一個理想社會,即如他所說“新世界雛形”。他在墾牧公司股東大會上說:“借各股東資本之力,以成鄙人建設一新世界雛形之志,以雪中國地方不能自治之恥,雖牛馬于社會而不辭也。”為了理想社會的實現,他盡其所有,其精神、境界、情懷,永遠值得當今的企業家學習。(南通大學教授、張謇研究中心副會長王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