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有所得”篇
【編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黨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成功實現之年。這一年,必將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光輝一筆!在實現全面小康的奮斗過程中,福建的脫貧攻堅工作迸發出一個又一個閃光點,取得了豐碩成果。
如今,在八閩大地上,一幅幅美麗的小康畫卷正徐徐鋪開,人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寫滿對美好明天的希冀。福建省紀委監委網站、微信公眾號近期將共同推出“我們小康啦”系列鏡頭,從“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七個方面,用鏡頭生動呈現一張張發自內心的燦爛笑顏,展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群眾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踏著晨曦,迎著朝陽。莆田市小強農場的農戶采摘完新鮮的絲瓜后,準備運往菜市場售賣。今年引進的臺灣絲瓜品種迎來了大豐收,菜農們喜笑顏開。
立冬過后,蘆柑開始進入采摘季。永春縣溪源村的村民們剛盤點完秋收的喜悅,轉身又在猛虎柑桔扶貧農場打起了零工,使“冬閑”變成了“冬忙”,生活越過越紅火。
在南靖土樓,一串串顆粒飽滿的玉米,掛滿農家院子。這些玉米既是豐收的果實,也是來年“春華”的種子。土樓人民豐收的喜悅洋溢臉上,金黃色的玉米和古樸色調的土樓相映成趣,別具特色。
“今年的柑橘又紅了,錢袋子越來越鼓,日子更有奔頭了!”詔安縣霞葛鎮司下村村民黃碧菊近年來搭上村里的產業扶貧“快車”,承包田地種植柑橘,在她和老伴的悉心管理下,柑橘連年喜獲豐收。
周寧縣禮門鄉大林村村民黃佛福、張小清夫婦,為照顧患病兒子,辛勤打理著40畝比人還高半截的錐栗樹,憑著勤勞的雙手和吃苦耐勞的韌勁,順利摘掉了“貧困帽”,過上了好日子。
德化縣楊梅鄉安村村的黃章旺一家在政策幫助下,種植發展茶油,不但成功脫貧,還成了村里的油茶種植指導員,一家人攜手勞作,辛勤耕耘,收獲喜悅。
霞浦縣將精準扶貧和漁業生產緊密結合,通過漁業技術指導和漁業補貼等政策讓漁民們通過勞動增收致富,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開拓通往美好生活的康莊大道。
建甌市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毛竹資源,大力發展竹加工產業,讓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收獲一份穩定的收入,編織幸福生活。
長汀縣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南站幸福小區,通過設立棒壘球和數據線加工扶貧車間,讓小區住戶能夠就近就業、靈活就業,依靠自身努力一步步擺脫貧困,收獲更多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寧化縣把河龍貢米產業作為農業支柱產業來抓,推行“市場+公司+基地+科技+農戶”的糧食產業化經營模式,促進農戶增收。圖為游客在河龍鄉下伊村體驗河龍貢米豐收的喜悅。
龍海市榜山鎮依托當地良好地理和氣候條件,大力發展蔬菜種植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圖為當地村民們正在采摘高品質青椒,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近年來,永泰縣同安鎮大力發展茶葉產業園區,加快推進茶產業融合,拓寬就業渠道,不斷鞏固精準扶貧成果,書寫扶貧“大文章”。圖為在當地茶園里采茶的工人。
(綜合各地來稿 漳州市紀委監委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