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黨員英烈譜】李剛:心中有黨 永不迷失方向
來源:泉州晚報 發布時間:2021-01-13 10:03

李剛

人物簡介

李剛(1914—1941年),原名李敬文,南安市詩山鎮紅旗村人,生于1914年1月11日,馬來西亞歸國華僑。1931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安溪中心縣委金淘區委會委員兼共青團金淘區委書記、中共晉南工委書記、中共泉州中心縣委書記、中共閩南特委書記等職。1940年冬,李剛奉命前往福建省委辦的武夷干校馬列主義研究班學習,1941年1月底,研究班遭國民黨軍突襲,他在突圍途中壯烈犧牲,年僅27歲。

107年前的昨天,也就是1914年1月11日,僑居馬來西亞的南安詩山人李孔富,迎來了他的第6個兒子李剛。生逢亂世,因“為國家求生存,為民族求解放”的偉大理想,李剛的生命永遠地停留在27歲。

李剛從小刻苦好學、博覽群書,在古典詩詞、書法等方面有很好的功底,但因家境窘迫,小學畢業后不得不遠赴馬來西亞謀生。求學若渴的他,一年后便返鄉,于1931年考入泉州昭味國學。“鐵蹄蹂躪我神州,一代江山萬種愁。不殺倭寇不除暴,蒼天辜負少年頭。”“九一八”事變發生后,17歲的李剛發出了這樣的怒吼,毅然休學投身革命。同年冬,他在廈門由呂榮統等人介紹,加入黨組織,并改名李剛。在李剛故鄉的南安市紅旗小學校園內,建有一座李剛紀念館,館名題字落款為“許集美敬題”,“李剛同志是我青年時代參加革命斗爭的一位十分重要的領路人。”泉州(縣級市)首任市長、原福建省政協副主席許集美對李剛十分崇敬,“李剛同志是20世紀30年代中共閩中地區黨組織優秀的領導人,在泉州地下革命斗爭史上是一位關鍵性的人物,占有十分重要的分量。在反動派瘋狂圍剿、泉州黨組織遭受嚴重破壞,環境極端險惡的情況下,始終不屈不撓地堅持斗爭,起到了繼承、恢復、發展泉州地區革命斗爭事業的作用。”

李剛的精神激勵著后來人

1932年夏,李剛返回南安,參加安南永德地區革命斗爭,組織農民運動開展抗捐、抗稅、抗糧,打擊土豪劣紳。1934年,中央紅軍主力撤離中央蘇區長征后,國民黨反動派開始大規模圍剿革命力量,1934年—1935年間,“安南永”“晉南同”黨組織遭受嚴重破壞,此時李剛臨危受命,轉移到“晉南”地區,恢復失去聯系的組織,在南安、晉江的官橋、塔頭、港塔等地恢復發展建立了一批黨支部,使革命烽火重新燃起。

1937年6月—1939年7月,李剛先后擔任中共晉南工委書記、中共泉州中心縣委書記、中共閩南特委書記,領導泉州、莆田、福清黨組織,廣泛深入發動群眾,開展聲勢浩大、形式多樣的抗日救國運動。抵制日貨,募捐支前,嚴懲漢奸……他廣泛團結各界人士,建立“晉南抗日聯鄉自衛隊”“婦抗會”“青年抗敵服務團”“抗日劇團”“抗日宣傳隊”等組織,又派地下黨員掌握當時的《泉州日報》《抗日導報》等輿論陣地,在抗日運動中培養積極分子,發展黨組織。智勇雙全的李剛,在上級黨組織領導下,還策劃領導了多個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斗爭事件,如曾在高田鄉消滅敵人的征糧隊,一次就繳獲長短槍25支,還策劃了泉州歷史上著名的“搶米斗爭”。10年革命生涯,李剛書寫下一頁頁驚險又精彩的戰斗篇章,直至犧牲。1940年冬,他奉命參加中共福建省委辦的武夷干校馬列主義研究班學習,兼任中共崇安縣委書記。1941年1月29日,研究班突遭國民黨軍警圍剿,李剛帶領學員們在崇山峻嶺、冰天雪地里艱難跋涉了16天,他因饑寒交迫,在閩贛交界的犁頭尖山壯烈犧牲,年僅27歲。原福建省婦聯主任楊蘭珍回憶說,當精疲力竭的她迷茫地說:“我們迷了路,迷失了方向。”一直攙扶著她的李剛鼓勵她:“不,同志,心里時時記起黨,就永遠不會迷失方向。”這句話猶如燈塔,照亮著同志們前進的道路。

李剛寄給父母的家書,字字懇切。

李剛長相英俊,一表人才,卻因國家民族大業一直未婚,其父母心急如焚,為他說了好多門親事,但他一拖再拖。他在寄回的家書中,祈求父母諒解自己無法奉命成家:“雙親大人:積谷防饑,養兒待老,兒深知,但現在國難當頭,兒顧國難為家,請大人見諒。”凜然大義躍然紙上,如今讀來仍令人淚目。

記者 黃寶陽 

通訊員 潘新法 (南安市委史志室 供圖)

【責任編輯: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