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福建省安溪縣蓬萊鎮鴻福村村民李某用手機在“鴻福村‘靶向’監督”微信群上留言:“基金樓出租,收益在哪?用在哪?”次日上午9時,他的手機上“彈”出鴻福村村委會的回復,一五一十解釋了資金收入情況、使用情況。
看看手機、動動手指,就能知道自己家可領多少補貼、村里有哪些收入、有多少支出……在茶鄉安溪,這種便捷的監督方式受到群眾的極大關注。安溪縣紀委監委推動184個“靶向”監督村打造的“掌上”監督平臺讓人感受到了科技對基層社會治理的巨大推動力量。
何謂“靶向”?據該縣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副主任劉木釵介紹,“靶向”監督就是圍繞村級“四議兩公開”、“三重一大”民主決策和集體“三資”管理等問題,通過一系列舉措,精準發現并嚴肅查處一批問題線索,建立健全并完善一批管理制度,切實解決村級組織和村級干部責任落實不力、執行紀律不嚴、干部作風不硬等問題。
建立微信群,打造“掌上”監督留言平臺,以流水賬“裸示”的方式公開村財務收支情況、涉民利益事項等極受群眾歡迎。“除了‘一戶一人’外,鄉鎮掛鉤領導、駐村干部、鎮紀委委員、村干部、村民代表也都加入微信群。我們還制定管理制度,確保微信群健康運行、發揮最大作用。”鴻福村黨支部書記李純金介紹。
“對公示內容有異議的群眾,可以直接在群里咨詢或舉報,信息直達縣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劉木釵說,從“上墻”上升為“上網”,該平臺解決了農村外出人員多、群眾不愿到村里公開欄看等現實問題,拓寬了群眾監督渠道。
督促落實“四議兩公開”,以及建立健全黨員大會議事制度和村民代表會議決策制度,這是安溪縣紀委監委開展村級組織“靶向”監督的又一項重要內容。
地處該縣南部邊陲的祥華鄉東坑村,出產的鐵觀音茶葉質量上乘,是當地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但由于村中的茶園大多于上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茶樹普遍老化,產量少、產值低,老茶園改造成當務之急。此前,該村“兩委”干部在進村入戶了解民情、征詢意見的基礎上,最終拿出了一份詳細的老茶園改造方案和一份退茶還林方案。
“涉及集體資金使用、集體土地出讓等‘三重一大’事項都要實行票決,鄉紀委還派來紀委委員全程監督。”東坑村村主任張順儒介紹,老茶園改造方案和退茶還林方案經黨支部提議、村“兩委”商議、黨員大會審議后,提交村民代表大會進行無記名投票表決。
今年6月份,該村如期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兩份方案順利通過了與會村民代表的表決。而通過后僅僅兩天,村中200畝老茶園改造、退出的協議就全部簽訂好。
“包括之前的群眾房屋立面改造、角落公路拓寬改造等工程項目,這是我今年來到東坑村參加的第五次村民代表會議了,程序規范,沒有‘暗箱操作’,村民對結果也都很滿意。”祥華鄉紀委委員何杰欽如是說。
“過去那種村干部說了算的做事方式,再也行不通了。從‘一言堂’變成‘群英會’,這樣的民主決策讓村民有了更多的發言權、參與權和決策權。做事公道了,干群和諧了,干事也更有激情了。”祥華鄉紀委書記、監察組組長陳春霖說。
“靶向監督這項活動雖然開展的時間不長,但已取得初步成效。”安溪縣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通過入戶走訪、蹲點調研等辦法,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建議,力求靶向更精準、更聚焦,切實扎緊“微權力”籠子,提升茶鄉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安溪縣紀委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