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家炎:為學和做人都需要一點“傻子精神”
來源:光明日報 發布時間:2021-01-05 10:55

87歲的他,被作家宗璞稱為北京大學里的“大俠”,率先把金庸的武俠小說搬進北大課堂,秉筆直書為丁玲、蕭軍等人“翻案”,把魯迅小說《鑄劍》歸為武俠小說而與一位學者發生激烈筆戰……在一次次文學論戰中,他堅守著文學研究者的責任。他說:“無論為學還是做人,都需要一點‘傻子精神’,即不計利害,腳踏實地,堅守良知,只講真話。”

初冬的北京陰雨綿綿,別有一番歷史感。在養老院的文化室里,87歲的現代文學研究專家、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嚴家炎已靜候多時。見到記者,他上前一步,熱情而有力地和記者握手。落座,耳邊傳來悠揚的鋼琴聲,身后是老人們的書畫作品。在這樣的文化氛圍里,嚴家炎娓娓而談。

他目光堅定且專注,語速緩慢而清晰,似一株飽經風霜的不老松。憶起幼時讀過的《孟子》,老人張口便來“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談起當年的種種文學爭論,他不疾不徐地講述前因后果;說到現代文學學科的發展成熟,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1933年出生于上海的嚴家炎,從小喜歡文學,高二時在上海的《淞聲報》上發表兩篇短篇小說,由此一生與文學結緣。1956年,他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成為文藝理論方向副博士研究生。然而,當時的形勢打斷了這個求知若渴的青年人的學習夢想。入校不到兩年,由于缺乏教師,系領導找嚴家炎談話,讓他給留學生講中國現代文學史。就這樣,他提前走上了文學教學與研究的道路。

作家宗璞稱嚴家炎為北京大學的“大俠”;學術圈里,嚴家炎是人如其名的“嚴上加嚴”;在夫人盧曉蓉眼中,他是“一名純粹的學者”。聽到這些評價,嚴家炎淡然一笑,說起一段往事。20世紀60年代初,嚴家炎參加《中國現代文學史》教材編寫時,主編唐弢一再強調,要讀原始材料,翻閱期刊,以便了解時代面貌和歷史背景,作品要查最初發表的期刊。兩年多時間里,嚴家炎先后閱讀了近二十種文學和文化期刊,留下了至今還保存著的十幾萬字筆記,弄明白了許多糾纏不清的疑難問題。“這對年輕學者的成長極有好處,我后來在教學和研究中也一直堅持這個習慣。”

認真研讀,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在北大,嚴家炎一邊研究,一邊學習,在現代文學領域有了不少新的發現和開拓:重新發掘了“新感覺派”和“后期浪漫派”;著作《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填補了小說史研究的空白;發現魯迅小說以多聲部的復調為特點;提出中國現代文學的起點不是“五四”時期,而是晚清時期。

嚴家炎認為,文學之所以為文學,就在于它是有思想的藝術。真正的文學,總是能通過自己的思想藝術去吸引人、打動人。在他眼里,一些有思想的通俗文學也值得關注和研究。

20世紀80年代,金庸的武俠小說剛傳到大陸就廣受歡迎,而當時很多人認為武俠小說“猶如鴉片,使人在興奮中滑向孱弱”。1992年,嚴家炎到香港中文大學做研究期間與金庸結識。初次見面后,金庸就邀請嚴家炎去他家里小聚,二人無話不談,從少年時的興趣愛好到武俠小說再到圍棋,聊得格外投機。臨別時,金庸送給嚴家炎36冊第二版金庸小說。深入閱讀金庸作品后,嚴家炎發現,“金庸小說包含傳統文化的豐富底蘊和中華民族的深刻精神,體現了過去武俠小說從未有過的相當高的文化品位”。

1994年10月24日,北京大學授予金庸名譽教授。當日,嚴家炎發表了題為《一場靜悄悄的文學革命》的講話,指出金庸小說的出現,標志著運用中國新文學和西方近代文學的經驗來改造通俗文學的努力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說‘五四’文學革命使小說由受人輕視的‘閑書’而登上文學的神圣殿堂,那么,金庸的藝術實踐又使近代武俠小說第一次進入文學的宮殿。這是另一場文學革命,是一場靜悄悄地進行著的革命。”1995年春,嚴家炎在北京大學中文系開設“金庸小說研究”課程,第一次把金庸武俠小說搬進北大課堂。

這樣的評價和實踐引起了當時文學界的論爭。“但事實勝于雄辯,現在,大學課堂研究金庸武俠小說已不是新鮮事,各地的武俠小說研究會也已遍地開花。”嚴家炎說。

在一個甲子的學術生涯里,嚴家炎沒少和人爭論:他把魯迅小說《鑄劍》歸為武俠小說而與一位學者發生激烈筆戰,他撰文指出《創業史》中寫得最豐滿深厚的人物形象是梁三老漢而引起反對者無數,他秉筆直書為丁玲、蕭軍等人“翻案”……嚴家炎一次次參與論戰,犀利之中堅守著一個文學研究者的責任。

往事如煙。回首那些在跌宕起伏的文學浪潮里摸爬滾打的日子,年近米壽的嚴家炎這樣總結自己:撰寫了近400篇文章,出版了22本書,獨立或與他人編撰了多本研究文集和教材。前不久,他挑選了自己有代表性的文章和書籍整理后交給出版社,十卷本、230萬字的《嚴家炎全集》將在明年春節前后出版。

如今,嚴家炎依然有著一副俠肝義膽,面對文學界的亂象不吐不快。聽到記者說起當前很多文藝批評變成了“夸夸團”,有些人甚至沒有讀原作就說好,他頓了頓,說:“文藝批評,一定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

“無論為學還是做人,都需要一點‘傻子精神’,即不計利害,腳踏實地,堅守良知,只講真話。”最近,嚴家炎為北大中文系建系110周年如此題詞,這是他畢生努力的方向,也是對從事文學研究的青年學子們的期望。(記者 方 莉)

【責任編輯: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