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鄢陵,空氣是甜的。
吸入鼻腔,抵達肺部,如清泉撫摸著干涸的皮膚,一種輕微的酥麻在身體里傳遞,仿佛無數休眠的細胞從夢中醒來,欣欣然睜開了眼……
河南許昌鄢陵縣位于中原腹地,是滾燙的母親河孕育的沖積平原。鄢陵有耕地近100萬畝,60萬畝種的是花卉苗木。花卉苗木連片種植于中部的幾個鄉鎮,形成了超過500平方公里的平原林海。
走進平原林海,如扁舟駛入萬頃碧波,映入眼簾皆是綠,高高低低的綠、姿態萬千的綠。綠的旋律起伏中,突然會有一大片絢爛色彩奏響強音,春日的碧桃、紫荊、海棠,夏日的高桿月季,秋日的菊花,冬日的蠟梅……美得讓人心醉。
鄢陵花木種植始于唐,興于宋,此后千年技藝相承,花開不敗。
相傳,唐代三朝宰相姚崇貶官期間隱居鄢陵。姚崇喜養花怡情,此時便與幾位技藝高超的花工一起,把時間投入到了養花種樹之上,不久便種出了一處草木葳蕤百花齊放的園林,姚家花園聲名鵲起。姚崇復官之后,留下一脈子孫在鄢陵以種花為業,子孫繁衍漸成一個村莊,村名就叫姚家花園。
北宋定都開封,當時轄屬開封的鄢陵成了供應都城花木的苗圃,對數量和品質的要求推動著鄢陵花木種植技藝和規模進一步提高,花木種植從姚家花園擴展到多個村莊。
古有“鄢陵蠟梅冠天下”之盛譽。梅花于冬末春初時開花,蠟梅卻是在最冷的三九時節綻放。鄢陵蠟梅經過花工的嫁接造型,大株成樹,小株為古樁盆景。花開時節,一朵朵金花盛放于老干虬枝之上,花香甘醇濃烈,以歡欣鼓舞的姿態擁抱著漫天風雪。當雪花在枝頭凝結成冰,包裹其中的蠟梅花仍然保持著舒展的姿態,變成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琥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鄢陵宜花除了千年傳承的種植技藝,更得益于當地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鄢陵屬溫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土地平曠,水質甘甜,是南花北移的天然優良馴化場。許多南方的花木品種,直接移栽到北方難以成活,在鄢陵馴化種植之后,成活率就會大幅度提高。有了鄢陵,原本生長在南方的花木也成為北方大地上的絢麗風景。
近些年,鄢陵花木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花木產業成了鄢陵的經濟發展支柱。職業花匠、園林設計師、園林建造師,越來越多的新興職業涌現出來。
鄢陵花木涅槃嬗變,從數量到質量,每一棵花木都長得越來越有范兒。花農們不再急著賣樹了,他們耐心地呵護、塑造著每一棵樹的成長。走進專門做行道樹的苗圃,仿佛走進了三軍儀仗隊,一個批次的樹都樹干筆直、直徑一樣,縱橫成行如同正在立正行禮。
人們漸漸發現,花農園子里的花木不僅僅是植物,而是藝術品。
鄢陵花木的蛋糕越做越大了,現在鄢陵人著力銷售的是平原林海帶來的環境,旅游和康養產業紅紅火火。一個個園林成了景區,游客比肩接踵,一家家康養基地吸引著周邊的人們到這里養老休閑。
據說鄢陵是長壽之鄉,我想,一定是這里的水,這里的空氣,與這里的幾十萬畝花草樹木,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吧。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行走在鄢陵的平原林海,村莊掩映在林海之中,昔日的農家小院變成一幢幢整齊的小樓,每一家的庭院都是主人精心打造、獨一無二的花木展示廳。祖輩傳下來的種花技藝留住了青壯年外出的腳步,黃發垂髫共居于一個屋檐之下,炊煙裊裊,其樂融融。綿長歲月里的幸福如同花開,四季不歇。(李俊濤 作者單位:河南省許昌市紀委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