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沒有任何捷徑可走,更不可能指望一夜間就發生巨變,而只能是漸進的、由量到質、滴水穿石般的變化。我在蓉中村的實踐,就是最好的見證。
南安市梅山鎮蓉中村,我的老家,曾經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偏遠小村。
蓉中村新貌
我出生在一個窮苦的農民家庭,什么苦活都干過,撿柴、拾豬糞、賣冰棍、挑沙石等,再后來外出謀生,當過工人、采購員,生活窘迫的時候,還睡過馬路、樹叢。所以我很能切身體會貧困群眾的困難和對脫貧致富的渴望。
漂泊的歷程也是經驗資源積累的過程。經過十幾年的磨煉,1976年,我回鄉帶頭創辦了蓉中村石油化工廠(后改制為福建萊克石化有限公司),一步一個腳印,穩扎穩打,逐步從一家單純“作坊式”的小工廠發展成有一定規模的民營潤滑油生產企業,成為蓉中村的龍頭企業,也帶動了不少村里老鄉的就業。
但只有我們一家企業,還不足以帶動發展起整個蓉中村。
蓉中村商貿一條街
2000年,我被推選擔任了蓉中村黨支部書記。當時村集體負債40多萬元,村里90%的青壯年外出務工經商。面對這個不靠山、不臨海,資源匱乏、財力薄弱的小村莊,怎么當好這個“家”,對我充滿了挑戰。
蓉中村土地面積不到1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積只有4分地,以“耕種無土地”的實際情況而言,想要致富,靠發展傳統農業這條道路是行不通的。
思路決定出路。經過到江蘇華西村、山東西王村等一些村參觀考察,我們村最終將突破點放在了工業興村上。
隨后,在我的提議下,村里將原有企業進行整合,科學規劃建立起占地近70畝的蓉中村工業園。為引項目拉投資,我帶領村干部奔走于廣東等地,動員鄉賢、黨員回歸創業;為盤活資源,我們組織村民把無人居住的雜地、廢棄磚瓦廠等閑置土地,以折價方式入股,建設標準廠房出租;為解決創業基金短缺的難題,蓉中村與南安市農商銀行合作,成立泉州市首家村級擔保公司——南安市蓉中惠農金融合作有限公司,為村里小微企業提供擔保。借力城鄉統籌共建政策,引入電力公司、農業銀行等20余家共建單位財力和技術……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隨著工業園的建立,村里相繼建起了家具廠、軸承廠、五金廠、印刷廠、紙箱廠、工藝品廠等20多家民營小微企業。現如今全村工農業年產值已經超過1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萬多元,村財年收入達到數百萬元,蓉中村成功走出了“工業興村”“造血發展”的脫貧路。
富口袋的同時,更要富腦袋。村民們富起來之后,我倡議設立專項教育基金會,在村里建起幼兒園、小學、中專、成人教育、老年大學等,“家家戶戶進課堂”成為這個小山村的靚麗風景線。村民對學習重要性的認識也逐漸提高,每年考上大學的孩子越來越多……蓉中村先后榮獲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村、全國社會扶貧先進集體、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蓉中村文化節
富起來的蓉中村,并不是我的最終目標。因為我自己是從貧困中一步步發展起來的,所以我更能切身體會到落后地區廣大群眾的困難和渴望。
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時,央視記者現場提問我的中國夢是什么,我想了想,大聲說:“我的夢想就是:中國沒有貧困村!”
李振生(左二)帶領志愿者團隊走訪考察南平市政和縣石屯鎮石圳葡萄基地
從2012年起,我作為蓉中村的帶頭人,獲邀指導幫扶甘肅省會寧縣鐘家岔村、武山縣北順村和寧德市下黨村等國家級貧困村脫貧致富奔小康。帶著一支10余名由村黨委成員、企業家、退休公務員等組成的扶貧志愿者團隊,我們馬不停蹄展開“千里扶貧”。而當我們走到大山里,才真正知道貧困地區生活的艱難。親眼見證西部山區的干旱、偏僻和貧瘠,我們更加意識到了脫貧攻堅的緊迫性和重要性。記得北順村一名村干部曾感慨:“農民被貧窮嚇怕了!他們連1000元的跟頭都栽不起,不敢搞養殖或投資其他行業,只能苦守著田地,越守越窮。”在走訪了將近20個貧困村后,我深深體會到,貧困村最缺的是致富理念,扶貧最難的是給老百姓換腦筋。蓉中村的實踐也讓我清楚明白,脫貧致富,起步時可以靠外界“輸血”,但歸根結底還是要靠自身“造血”。靠上級補貼改變不了貧困根子,扶貧攻堅必須先去腦中的“窮根”。因此我們團隊并不急于幫助貧困村申請政府的大額扶貧資金,而是下定決心帶動貧困村自身實現轉型。就這樣,每年我們都要來回十幾趟,幫助他們規劃道路建設、聯系企業推廣產銷合作、帶領青年村民學習創業技能……經過2年考察探索,2014年,在國務院扶貧辦指導下,我們在蓉中村成立了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基地,開始創新“1+11”扶貧培訓模式,針對甘肅、寧夏、福建等地貧困村農戶實施精準創業幫扶。當年10月,首期“全國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工程”在蓉中村正式啟動,經過篩選推薦,我們邀請各地的青年農戶、干部到蓉中培訓基地接受1個月技能培訓,畢業后陸續返鄉開展創業實踐,而蓉中培訓基地則跟進為參訓學員進行11個月的全方位跟蹤、幫扶和指導,確保返鄉創業計劃得到落地、發展。“愛拼才會贏!”每次開班演講,我都會提起閩南人的這句口號,我也希望我們閩南人的創業精神能夠感染帶動大家。
李振生(前排右一)在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甘溝驛鎮鐘家岔村與村民交流
這幾年,“1+11”扶貧培訓模式結出了累累碩果,下黨村的王培根創辦星農禽畜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22戶村民致富;王明秀創辦茶油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500多畝茶油樹;周建偉在村茶葉廠當管理人員……先后培訓來自閩、甘、寧、貴、滇、鄂、藏、贛等17個省市縣5639名學員,成果帶動34960多個建檔立卡貧困村民脫貧致富。
李振生(左一)回訪寧德市壽寧縣下黨鄉下黨村“下鄉的味道”扶貧定制茶園項目
這一模式也獲得了國務院扶貧辦的肯定。2016年10月,我有幸獲得全國脫貧攻堅創新獎。當我再次回到這些貧困村,看到原來的貧困村里現在有了超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小工廠都建起來了,村民的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精神狀態也不一樣了。想到自己的努力終于得到了最好的回報,我內心欣慰之情油然而生。
口述:李振生(南安市梅山鎮蓉中村黨委書記,中國扶貧志愿服務促進會副會長)
整理:黃文彪 姚添丁 尤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