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化服務不能拋下老年人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發布時間:2020-12-22 10:46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聶新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人們熟知的一句古語,也是中國人對尊老敬老美德的認同,正因如此,最近有關老年人因不能上網或不會用智能軟件給生活帶來困難的社會新聞,引發輿論關注。有的是用現金交醫保被拒,有的是行動不便,卻不得不為了社保卡激活,被人抬到銀行進行人臉識別。不少網友表示既為老人揪心,也對相關單位的表現不滿。

為人民服務,要靠真正為人民做事的實干。一些單位的墻上“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非常醒目,而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和行動卻并不醒目。不過好在事情曝光后,一邊是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上門為老人辦理了醫保,另一邊是涉事的銀行上門向老人道歉。老人的難題解決了,但要看到,公共服務不能因為一味追求技術的便利性,而忽視了服務對象的具體需求,這實際是一種依賴數字技術的“懶惰”。如果為了支付、結算的便捷,提出拒絕收現金,則涉嫌違反國家相關規定,也是缺乏法治思維、法治意識的表現。

誠然,事后道歉或者調查問題根由是必要的,但更要重視背后的深層原因。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智能化服務得到廣泛應用,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然而,不少老年人因為不會上網、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在出行、就醫、消費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日益凸顯。這暴露出在社會治理和服務中的短板和漏洞,設計智能軟件、應用場景以及考慮服務人群時,忽略了老年人的實際情況和需求。現實中,還有不少這樣的事例,比如,社保卡要人臉識別驗證激活,否則會影響一些重要功能的使用,而一些老人無法自行辦理,特別是失能臥床的老人,更面臨即便有旁人協助也無法完成人臉識別的窘境。

如何對待老年人特殊群體,體現著社會的文明程度,也是我們這個老齡人口不斷增加的國家在完善社會治理中必須做出解答的課題。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要保留老年人熟悉的傳統服務方式,保障他們遇到“線上服務”困難時,在線下可以保障基本需求,并且充分考慮服務對象的特殊性質,積極改進傳統方式,給他們更周全、更貼心的服務。另一方面,要在加強智能技術創新的同時,堅持問題導向,提供更多適應不同需求的智能產品和服務,做好有效推廣,幫助老年人以及其他特殊群體能跟上時代腳步,更充分享受到智能技術發展帶來的便利。

在解決急迫問題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完善制度機制。常態化疫情防控中,一些地方改進管理措施,在更好地為老年人提供服務方面有較好的舉措。比如,在車站、醫院等重點區域,留出給無法使用智能手機提供健康碼老人的特殊通道,做好健康核驗的同時,方便他們出行、就醫;一些文化、體育場館,也保留或者恢復人工窗口,為老人提供一定數量的免預約進入或購票名額;等等。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從應急保障、交通出行、日常就醫、消費、文體服務、政務服務、智能終端等方面,提出了多項重點工作任務,要求各地區、各部門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建立臺賬,強化落實。把這些事情辦好,才能切實讓老年人更好共享信息化發展成果,讓他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發現問題,正視問題,解決問題,把工作做實做細,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才能落到實處。從全面小康邁向實現全面現代化,一個也不能少。尊重老年人,就是尊重我們自己,尊重老年人,也是尊重未來。


【責任編輯: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