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如層層銀帶,夏滾道道綠波,秋疊座座金塔,冬似群龍戲水。龍脊梯田四季各有神韻,我獨愛秋日龍脊,那是收獲季節(jié)的金色海洋。
車子沿著蜿蜒的山路緩緩前行,這可是真真切切的山路十八彎。“快看,龍脊梯田到了。”隨著友人的吶喊,一片片金黃色的稻田躍入眼簾,像一層層連綿起伏的海浪,又如藝術家筆下的壯麗畫卷。
南國梯田不少,但像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梯田這樣大規(guī)模,色彩斑斕的實屬罕見。
從流水湍急的河谷到白云繚繞的山巔,從萬木蔥蘢的林邊到石壁陡崖前,凡有泥土的地方,都開辟了梯田。垂直高度、縱橫伸延均可達五六里,那起伏的高聳入云的山,如同一級級梯子,仿佛可以登上藍天。
每年的秋收時節(jié),龍脊梯田便呈現出驚心動魄的美,遠觀山勢形如一條金色臥龍。山風吹拂層層麥浪,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梯田顯得純樸又壯美。這個時節(jié),開始豐收之旅的農人們,沉浸在幸福和喜悅中。
豐足的稻米來之不易,是勞動人民在改造自然中獲得的智慧結晶。據考證,龍勝縣的梯田距今已有2300多年歷史。龍勝縣所處的南嶺山地距今6000多年前就出現了原始栽培粳稻,是世界人工栽培稻的發(fā)源地之一。秦漢時期梯田耕作方式在龍勝已經形成,唐宋時期梯田得到大規(guī)模開發(fā),明清時期基本達到現有規(guī)模。我們或許無法想象,2000多年前,第一批到達龍脊的壯、瑤等鄉(xiāng)人,面對橫亙在面前的大山,是如何咬緊牙關,依靠原始的刀耕火種,開墾出最初的田。人挖、肩扛……他們用汗水將這荒草叢生的大山,改造成萬頃良田。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所有的辛勞都不會白費,只要付出努力,大自然自有回報。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早晚溫差大,稻谷生長周期長,龍脊梯田的水稻一年只種一季,但這里生產的稻米口感極好,營養(yǎng)豐富,是桂北地區(qū)稻米中的上品。
或許是稻米的香氣實在太誘人吧,龍脊人的子孫大多接過先輩手里的鋤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讓他們最滿足的事,會不會就是耄耋之年和孫輩玩耍時,聽到遠方傳來又開墾出一壟新田的消息呢?當年開辟梯田的先人或許不會想到,為了戰(zhàn)勝嚴酷自然而付出的最普通的勞動,不但保證了生存和繁衍,更使世代耕種的福地名揚世界,造福子孫。
如今的龍脊人更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為了這張享譽世界的金色名片,為了實現生態(tài)旅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龍脊人注重環(huán)境保護的同時不斷開發(fā)新業(yè)態(tài),小店經濟、網絡直播……種田人依然在這里勞作,但不再只是為了填飽肚子。
我在龍脊梯田欣賞秋色,被勞動創(chuàng)造的美景深深震撼感動著。(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