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安溪縣舉辦“鄉村振興實績突出村”考評活動,這個活動以PPT“路演”的方式進行考評。沒想到,我代表虎邱鎮石山村黨支部作的石山村脫貧PPT“路演”奪得第一名,并被等額推薦參評“省級鄉村振興實績突出村”。獲評后,將有來自省市縣580萬元的獎勵資金。這筆錢款,剛好解了石山村最近正在實施的鄉村振興項目建設資金缺口的燃眉之急,也給我即將結束的三年駐村工作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洪清云(右二)直播幫助村民銷售茶葉、蜂蜜等當地特產
從一個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到“鄉村振興實績突出村”,作為一名見證者、推動者、參與者,我深深地為之動容。
2017年12月,我結束了地處“外安溪”的參內鄉巖前村一年的駐村工作,主動報名來到條件更加艱苦、更加需要幫扶的“內安溪”虎邱鎮石山村,開始了三年的駐村生涯。
報到那天,鎮里不少領導就跟我講:石山村的工作不好做,最主要在于人的因素,特別是村黨支部連續多年被列為縣里的軟弱渙散黨組織,村兩委班子成員長期配不齊,連續幾屆沒有一個村干部完完整整干滿一屆。
洪清云(左二)走訪群眾
當時我心想,就是因為弱,組織上才派我來;就是因為弱,我才有用武之地。這一點,我在之前的巖前村掛鉤幫扶時就有體會。那就是,要改變一個村的面貌,除了在資金、項目、政策等方面“輸血”外,更為重要的是要增強他們的自我“造血”功能,激發村干部干事的熱情,撬動村民創業的內生動力。
恰巧,在我駐村后不久的2018年,迎來了村級組織三年一次的換屆選舉。那段時間,我在走村串戶了解社情民意的同時,也留意村干部的人選。也許是被我的真誠與執著感動,3名年富力強、有責任心、群眾基礎好的能人選進了村兩委班子成員。通過這些新鮮血液的注入,石山村的各項工作,如同修好的機器,開始正常地運轉開來。隨后,我常常與他們談心,誠懇、大膽地為他們分析缺點,讓他們紅紅臉、出出汗,同時鼓勵他們充分把握省級扶貧的黃金發展期,做一個有擔當的村干部,為石山村的美好未來力所能及做一些事。
功夫不負有心人。之前的“干部不想干,群眾無念想”的消極狀態一下子扭轉過來,取而代之的是“黨員干部走前頭,群眾跟著一起干”的新風貌。對此,一名離任多年的村干部跟我說,我就像“一把火”,點燃了他們的激情。
我一鼓作氣,自制“心愿卡”,請每戶村民在“心愿卡”上寫下三個心愿。如我所料,路難走、茶難賣是村民們反映最為集中、最為關注的問題,也是他們最迫切的心愿。
寬敞平坦的進村公路
為此,我跟村干部商議,決定從修路做起。通過多部門、多渠道籌集資金,在短短十個月的時間里,石山村主干道先后完成了路基、穩定層、路面硬化、排澇系統、安保工程、綠化和亮化,最終以高質量通過了縣、市交通部門的驗收,獲評“四好農村路”。漫天的塵埃消失了,坑坑洼洼不見了,進村之路不再泥濘難行,代之而起的是寬敞、平坦的生態公路。
路的問題解決了,我把工作的重心轉移到如何幫助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上。這方面,我結合當地產業實際,扎實做好“兩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就是當地最為傳統、最為特色的茶葉產業。石山村山高、石頭多、生態好,石山村的鐵觀音具有獨特的巖石味道,曾園被原國家農業部定為安溪定制國家特供茶基地。不過,雖有著“石山韻”的美名,但由于各種原因,茶葉的品質每況愈下,銷路越來越窄,村民的收入一直上不去。
洪清云(前排右一)與制茶名匠一起深入茶園指導茶農改良土壤、改造茶園
在我的推動下,我們把舊校舍改造成茶文化館,并依托新村部建起了茶葉合作社,推廣“黨支部+合作社+大師+基地+貧困戶”模式,邀請安溪制茶大師結對幫扶茶農,提升制作技藝,建設生態茶園,打響“石山韻·國禮茶”品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以“石山韻·國禮茶”統一品牌的石山村毛茶一斤售價從原來的二三十元提高到近百元,茶農的收入翻了一番,尤其是一些之前相對貧困的村民徹底脫了貧、解了困,開始邁向小康生活。
月嫂,是我駐村后推動村民增收的“另一篇文章”。為了解決婦女就業創業問題,我們多方籌措資金,辦月嫂培訓班,對月嫂進行免費培訓,合格后考試持證上崗。
村民李麗鳳參加了為期十天的月嫂班培訓,并考取了高級摧乳師和高級育嬰師,“出道”大約一年,“訂單”應接不暇。廈門有戶人家,在寶寶出生前就找到李麗鳳預訂月嫂服務,并一次性預先支付兩年20萬元的月嫂費用。
月嫂產業帶動婦女就業和增收
現在,石山村共有10多名經過培訓的月嫂,月收入都在萬元以上,石山村成為遠近聞名的“月嫂村”,月嫂培訓的成功經驗更是被安溪縣各地推廣。
此外,我還多方籌集資金,推動飲水工程、幸福院、鄉村旅館、中草藥種植、文體廣場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推動污水處理、環境整治、裸房治理、植樹造林、廁所革命等工作;通過發展光伏光電、種植生態公益林、參加小城投企業投資、加油站分紅等,讓這個村集體收入“空殼村”跨進“萬元村”。短短的三年時間,石山村“舊貌換新顏”,2019年被評為省級美麗鄉村和省級旅游特色村。
新建的幸福院
“信心比金子更重要。”一個軟弱渙散的村班子能夠“改頭換面”,最重要的是提振了他們的信心,調動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群眾更是如此。只有讓人民群眾參與,才能激發動力實現生活富裕。因為人民群眾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和受益人,他們如果光“等靠要”是不可能實現鄉村振興的,必須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讓他們自覺參與進來,發展產業,用自己勤勞雙手實現鄉村振興,實現小康生活。
這是我在安溪四年駐村日子最深的體會,也是安溪留給我最珍貴的一筆“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