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曹溢
唐三彩七星盤、元明時期石雕馬、小鉛釉樂舞傭、元末明初青瓷梅瓶……近期,68件流失英國的走私文物順利歸國,為此次持續25年的跨國文物追索行動畫上圓滿句號。
泱泱中華,文明博大,孕育創造的璀璨文物,熔鑄著中華民族歷史的記憶,是國家文化遺產不可或缺的組成元素。晚清以降,列強東顧,國力衰微,大量珍貴文物或被列強掠奪倒賣,或因商人走私而流散他鄉,中華文化遺產蒙受巨大損失,成為時代之痛、民族之殤。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各國公私單位收藏的中國文物總量超過1000萬件,其中很多文物是被西方列強或明搶或暗奪或誘騙或走私而流失的。而這些流失海外的文物大多不受珍視,還屢屢出現被損毀的案件。2016年,某國大學在展示中國古代壁畫和石雕的展館里舉辦了一場婚禮。而該展館中類似的文物,在中國是要放在恒溫恒濕的專用展柜里保存的。
流失文物的命運,緊緊牽動國人的心;堅持不懈追索流失文物,是每一個中華兒女責無旁貸的使命。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政府通過執法合作、司法訴訟、協商捐贈、搶救征集等各種方式,堅定追索流失文物,積極參建文物返還國際秩序,300余批次、14萬余件流失文物陸續回歸祖國懷抱。曾經流失海外百余年的圓明園馬首銅像,將在年內回到圓明園;11月14日,涉及石器、青銅器、木雕建筑構件等多個門類的361件從美國歸來的文物,被移交南京博物院。此次跨越25年追回的68件流失文物,更是彰顯了我國政府打擊文物走私、追索流失文物的堅定決心,成為國際合作打擊文物走私、促進文物追索返還的成功案例。
事實上,流失文物的追索遠沒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其中既有國際法層面在追訴時效上的約束,也有執行力弱等實際難題。此次68件文物跨越25年歸來,就足以說明問題。流失文物回家的背后,凝聚著外交、文物、法務相關工作者的心血,更離不開基于國際法、務實高效的國際合作。此次追索成功,我方正是基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向英方發出追索函,代表中國政府正式提出返還請求,體現出多年來中國政府積極參與文物追索返還領域國際規則改革完善、促進國際法秩序朝有利于文物返還方向發展的重要成果。
文物只有在故鄉才能使文物信息完整呈現,才能最好地發揮記錄歷史、傳承文明的價值,否則只能在異國他鄉孤零零地展覽。繼續有效運用包括多邊國際條約、國際私法準據法、國際民事訴訟等在內的法律手段,充分發揮政府間協商、民間人士積極作用,探索多樣化文物追索路徑,相信不久的將來,定將會有更多的流失文物踏上回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