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萍:大家有信心了,原來“歹竹”也可以出好筍
來源:福建省紀委監委網站 發布時間:2020-12-09 09:36

每年七八月,正是麻竹筍成熟的季節,每到那時,我就特別思念優質麻竹筍的產地、我曾經掛職兩年的永春縣石鼓鎮吾江村。

到吾江村駐村之前,我很少聽說也從未品嘗過麻竹筍。沒想到駐村的短短兩年間,麻竹筍默默扎根、不屈不撓、堅韌頑強的生命力,給了我很多啟發,讓我不僅愛上這個鮮美淳樸的味道,還帶領村民打造了一條利用麻竹筍脫貧致富的產業鏈。

吾江溪流域整治項目被列入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小流域

2016年底,作為泉州市下派干部中年齡最大的女性,我來到市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幫扶村永春縣石鼓鎮吾江村,擔任石鼓鎮黨委副書記、吾江村黨支部第一書記。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機關單位里上了年紀的女同志似乎大多沒了干勁,準備退居“二線”,他們不理解我去艱苦的農村為了什么。其實,在機關工作二十多年,我積累了一定的能力和經驗,也接觸過很多善良淳樸的農民,很希望能為他們做點什么。現在正是到基層去為群眾辦實事、解實憂的好時候。

入村前一個月,我便開始為基層工作做準備,盡管如此,第一天還是遭遇了尷尬的場面:穿著裙子的我被不知名的小黑蚊團團包圍,咬了幾十個包,奇癢無比。兩位女村干部趕緊拿出花露水往我身上噴。原來,村里為了治理水土流失,種植了一些麻竹筍,招來不少黑蚊子。這讓我對麻竹筍的第一印象打了折扣。

剛到吾江,我發現討論決策問題時村干部們不太敢于表達自己的意見,入戶走訪時群眾也常常只是客套兩句,想了解實際情況卻無從下手。

黃秀萍(主席臺右一)參加吾江村黨員大會

沒有坦誠相待,如何形成合力、一起發展?我開始思索如何打破僵局。但作為一個外來人,要融入和改變,并不容易。正當我有些氣餒時,無意中聽到村民說起麻竹筍的生長過程:竹筍在地底生長緩慢,前四五年默默向下扎根,汲取養分,待春雷一響,就會用盡力氣破土而出。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哪怕頭上的泥土板結如石,哪怕被巨石壓頂,當生命積累到一定的厚度,便不屈不撓向上生長,這種頑強的生命力,這種斗志和韌性,不正是我當下所需要的嗎?我對麻竹筍的印象由此改變。

為了像麻竹筍一樣在村里扎下根,我向基層干部學習取經,迅速改變個人形象和生活方式,真正植根泥土、融入鄉村。我把套裝、高跟鞋換成運動裝、運動鞋;村民沒有在晴天打傘遮陽的習慣,怕曬的我也不再打傘;舍棄午休,以便隨時下鄉處理難題……通過與村主干經常性地溝通交流,與他們坦誠相待,我們彼此的隔閡慢慢減少,班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斷被激發。就這樣,村干部們開始把我這個機關的“老干部”當作自己人、貼心人,在議事討論時也更愿意表達意見,共同研究探討更好更優的產業致富項目,為群眾辦事也更有勁、更團結了。

黃秀萍(左二)進村入戶了解情況

麻竹筍的精神激勵著我,其自身也成為我在吾江村實現產業扶貧脫貧的第一個突破口。吾江村既沒有突出的自然人文景觀,也沒有特色產業,缺資源、缺資金、缺項目、缺思路……要如何實現造血式扶貧?我想到了麻竹筍。麻竹筍肉厚味鮮,營養豐富,但因為一斤賣不了幾毛錢,其價值長期以來都被忽視了。

經過跟鎮、村主干溝通,我提出開展村企合作的思路,通過收購、深度加工、冷凍保鮮等環節提升麻竹筍價值,并回收麻竹殼作為包裝紙箱原材料進行再加工,形成完備的麻竹產業發展鏈。在電商平臺的推動下,麻竹筍的銷售價格一下提升到一斤3.5元。這極大激發了村民們的種植熱情,在“村企合作—統購包銷—利潤分成”模式的成功運作下,麻竹筍成為吾江村的一大支柱產業。

除了發展麻竹筍產業鏈,我還和村干部考察引種了5000多株既有經濟效益又能美化環境的優質大果紅花油茶,強化專業技術支撐,發展大棚果蔬無土栽培、自主采摘,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黃秀萍(左一)查看項目進展情況

身為紀檢監察人,我深知在帶領吾江村脫貧致富的路上,更要以身作則,做到像麻竹一樣,清白、無私。我最常跟鎮村干部們說:項目資金一定要規范使用,底線是不能進入個人腰包、不能違紀違法違規。我和村兩委一起商議制定了村級財務的監督管理機制,以確保項目實施和資金管理多方監督,公開公正、陽光透明。

守正篤實,久久為功。兩年內,我們爭取到的12個項目陸續落地、發揮效益,村里1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穩定脫貧,吾江村不僅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而且還一舉摘得多個省級名片:省級水土保持示范村、省級特色旅游村、省級“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麗鄉村示范村等,吾江溪流域整治項目還被列入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小流域。

這些“金杯銀杯”讓參與其中的我十分自豪,但“群眾的口碑”更令我感動。作為“榮譽村民”,離開村子兩年多了,至今我到永春下鄉,都會習慣性回村里看看。前幾天回村,村民們正三三兩兩愜意地在吾江溪兩岸散步,遇到我,都很熱情地聚過來打招呼。有個老阿婆在山上勞作,遠遠看到我,很快從山坡上跑下來,握著我的手要請我去她家喝茶。那份真摯的熱情,瞬間擊中了我。回想起剛駐村入戶時村民對我敬而遠之的隔閡感,我眼睛一酸,差點流下淚來。

黃秀萍(右)回村路遇87歲的老黨員問寒暖叨家常

“沒想到作為石鼓鎮‘吊車尾’的村,短短兩年內,可以實現如此大的飛躍,我真是做夢都不敢想。更關鍵的是,您把發展的希望,帶給我們村了。”村黨支部書記蘇德榮感慨地說。如今,吾江村有些外出經商、事業有成的鄉賢,開始主動回來參與家鄉建設,“大家有信心了,原來‘歹竹’也可以出好筍。”

黃秀萍(右)回村與許曉衿交流駐村工作感悟

我是眾多駐村掛職干部中普普通通的一員,我堅信無論土地多貧瘠,只要像麻竹筍一樣,默默扎根、不屈不撓、堅韌頑強,就能扎根成竹、破土而出。掛職期間,麻竹筍精神一直鼓勵著我。掛職結束后,我將這些感悟分享給我的接班人——市民族與宗教事務局下派駐村的許曉衿。許曉衿說,如今,她也跟我一樣,深深愛上了麻竹筍,“秀萍大姐,您讓吾江村美起來、靚起來了,我一定要接過接力棒,讓村民富起來。”

口述:黃秀萍(泉州市紀委監委駐市財政局紀檢監察組四級調研員)  

整理:黃寶陽

  供稿 | 泉州市紀委監委


【責任編輯: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