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蘭琳宗
去年還坐在警示教育大會現場的順義區委原書記王剛,如今卻成了警示教育片中的反面典型;去年警示教育大會以來受處分(包括黨內警告處分)的46名局級干部被逐一點名曝光,有些人就坐在會場中間……近日,北京市召開了一場頗具“辣味”的警示教育大會,參會的13000余名正處職以上干部深受警醒,點名曝光環節讓大家“如坐針氈”,“剖析的典型案例就發生在身邊,具有很強的震懾力”。
召開警示教育大會,深入剖析典型案例,是以案促改的重要環節,是扎實做好審查調查“后半篇文章”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廣泛開展警示教育活動,以鮮活案例教育廣大黨員干部明紀律、知敬畏、守底線,取得了明顯成效。吉林曾在全省警示教育大會召開第二天就有省管干部主動投案。貴州安順公安系統“一案一整改”警示教育大會召開后,先后有9名黨員干部到紀檢監察機關主動投案,爭取組織從寬處理。
但同時,有的地方警示教育活動也存在浮于表面走過場、“辣味”不足的問題。有的通報案例遮遮掩掩,動輒“某單位”“某名干部”,讓臺下干部聽了不知所以然,淪為“吃瓜群眾”;有的剖析問題千篇一律,不痛不癢、大而化之,沒有結合違紀違法干部的具體情況深入分析,“畫像”不精準、剖析太淺薄,難以讓人觸動;有的樂于拿外單位案例來警示,拿省部級干部案例警示科處級干部,對本單位存在的案例有意回避。如此種種,讓警示效果打了折扣。
警示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讓廣大干部從反面案例中汲取教訓,反省校正自己。警示教育要想有效果,產生震懾、觸及靈魂,就得多一點“辣味”。要敢于揭傷疤,正視問題,不當鴕鳥,對于違紀違法黨員干部該點名曝光的一律曝光。要真刀真槍地剖析問題,講清楚腐敗墮落的關鍵點、風險點,“第一次”是如何破戒的,又是如何越陷越深的。要做實同級同類干部警示教育,注意區分不同職級、不同領域,對癥下藥、打中痛點。駐人民日報社紀檢監察組在嚴肅查處《新聞戰線》雜志社原總編輯萬仕同之后,抓住“局級”這個“同級”、“學術類期刊和使用外稿比較集中的部門”這個“同類”,對教育對象敲警鐘。
有“辣味”還要“回味”長。這種“回味”一方面在于,從警示的案例中找到監督的薄弱環節,把改進和強化監督作為警示教育活動的重要任務。既警示大案要案,更警示監督于問題未發之時,做深做細日常監督,在“治未病”上積極作為。另一方面在于,不滿足于一兩次警示教育活動,而是在總結實踐經驗基礎上,聽取受眾反饋效果,改進工作機制,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開展警示教育,警鐘長鳴,持續發揮震懾、教育作用,真正做到教訓往心里去,監督往前面靠,警示教育入腦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