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初秋的一天再次造訪雨母山的。
此時,一場小雨剛剛隱退,天空湛藍,空氣清新,雨母山似青春少女,身披翠綠衣裳,一塵不染。我立在海拔200米的石獅子垅嶺下,面對眼前碧波蕩漾的林海,倏地就醉了。我似乎成了萬綠叢中的一棵樹,朝氣蓬勃、生機盎然。
9年前的夏天,我曾隨幾個朋友涉足雨母山。彼時,雨母山還是湖南衡陽市最具開發(fā)價值的景區(qū),我依稀記得,那時上山的路多為羊腸小道,上面鋪著厚厚的枯葉,沒有今天這樣寬闊的公路和石板小徑。
雨母山地處亞熱帶,屬丘陵地形,植被十分豐富,成百上千種植物在雨母山上肆意生長。枝繁葉茂的香樟,挺拔秀麗的翠竹,葉細如針的古松,濃翠欲滴的油茶,無一不綠。更有那許許多多叫不上名的灌木,高達數(shù)丈,長勢蔥蘢,伸展著綠色的身姿。徜徉在山中清幽的石板路上,兩旁有直聳云天的參天大樹,古樸之風(fēng)攜著綠的清香,在山林中穿梭,不時向我的臉撞擊而來,讓我頓覺心曠神怡,塵世的煩惱便隨風(fēng)而逝。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fēng)。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置身雨母山,自然而然想到了唐朝詩人杜牧的《江南春》。然而,雨母山的佛教叢林雁雨寺、尋道勝地赤松觀、千年祖廟帝嚳祠,以及眾多的休閑度假特色農(nóng)家樂,卻并未在煙雨中淹沒,而是被一望無垠的綠海浸潤著。就連山頂?shù)母w來石,也掩映于滿山之綠中,若不登高,很難一睹其真容。
遠道而來,我自是不想錯過飛來石。當(dāng)然,我更想登高,一覽眾山那綿綿綠意。
時近中午,我們決定吃完午餐再往山上走。午餐是在一家農(nóng)家樂吃的,與“青磚黛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的江南古民居不同,這家農(nóng)家樂雖然典雅,卻又顯得溢彩流光。深紅的木圓柱,橙黃的板樓,掛在走廊上的紅燈籠,讓小小的農(nóng)家樂處處透出喜慶的氛圍。農(nóng)家樂大門前是一片開闊的坪地,主人除了騰出一隅硬化路面供食客停放車輛外,其余地方都種上了四季常青的果木或花草。既是處于雨母山的農(nóng)家樂,主人提供的菜譜當(dāng)然以農(nóng)家菜為主,諸如小筍炒肉、素炒茼蒿、萵筍臘肉,再加上山中采摘的野菜馬齒莧、地皮菇等,這些原生態(tài)的蔬菜或野菜,陡然間就激起了我們的食欲。
“近幾年,雨母山的游客越來越多,農(nóng)家樂一家家開起來,大家都忙得不亦樂乎,日子也越來越好啦。”農(nóng)家樂主人的臉上始終洋溢著幸福,守著綠水青山就是守著金山銀山。
飯后稍事休息,我們驅(qū)車?yán)^續(xù)往山上走。沿著蜿蜒盤旋的公路,車在綠色的海洋中行云流水般向山上行駛。而我,更像一尾滑入綠海的游魚,愈往深處,愈加領(lǐng)略了雨母山的綠意和幽深。
過雁雨寺,經(jīng)雨母山莊,再拐幾個彎,我終于來到了飛來石下的赤松觀。
赤松觀主體建筑由三進院落,五個殿堂組成。觀前有一開闊坪地,左右兩側(cè)各有兩棵蔥綠的柏樹。據(jù)東晉盛弘之所著《荊州記》:“湘東有雨母山,山有祠壇。每祈禱無不降澤,以是名之。”《荊州記》中所言祠壇,即眼前的赤松觀。
看著匾額上赤松觀三個金色的大字,我的思緒飛到遠古時代,江南久旱不雨,萬物已然焦枯,為濟蒼生,太虛真人赤松子在此設(shè)壇祈雨,誠心所致,須臾間,甘露從天而降。我又似乎看到了為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舜帝南巡亦轉(zhuǎn)道雨母山祈雨……我想,今天的雨母山,花草樹木四季常青,綠意盎然,莫不是此地為祈雨勝地所致?我也頓生感悟,但凡被后人景仰和追崇的歷史人物、英雄先烈,無不是胸懷天下、心系蒼生之人。
穿過赤松觀、帝嚳祠,沿著雨母山脊背上麻石鋪就的小路拾級而上,越過六角雙亭,不知不覺就來到了飛來石。飛來石處于石獅子垅嶺最高處,相傳石上曾能納24桌酒席,只可惜,斗轉(zhuǎn)星移,時至今日巨石已被歲月風(fēng)化,僅剩爬滿蔓藤的石堆。在南側(cè)石壁上,清朝時清泉令江洵所刻“赤松子壇”四個篆體字隱約可見。唐代有詩人游雨母山時,曾題詩一首:“鶴舞千年樹,虹飛百尺橋。赤松石不動,浮云易飄搖。”
飛來石下建有一小小觀景臺。我小心踏上觀景臺,倚欄俯瞰。目光穿越連綿起伏的群山,望向更遠的遠方。悲壯的“東方的莫斯科保衛(wèi)戰(zhàn)”烽火硝煙早已在雨母山消失殆盡,方先覺、林志文、王玉福、鐘勇堅等抗日英雄的鮮血也已深深浸入雨母山的土地,眼前只有一波波的綠浪,伴著鳥鳴和松濤,此起彼伏。雨母山是綠的,雨母湖是綠的,就連飄逸在空中大量的負氧離子,也透著綠的氣息。此時,被稱為城市“綠肺”的雨母山,宛若仙境,美如畫卷,眾多的游人如我一樣,在此迷醉。他們是否也如我一樣,深情憶起70多年前的那場浴血奮戰(zhàn),更加明白眼前盛景和靜好生活的來之不易……
傍晚時分,我戀戀不舍地下了山。一路上,看到一撥又一撥的行人,他們臉上洋溢著歡喜的神情,將笑聲撒落在綠色的叢林中。
(曾利華 作者單位:湖南省耒陽市紀(jì)委監(jiān)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