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收獲的季節,鄉間彌漫著瓜果成熟的香甜氣息。沿著曲折的村路,我走向一座灑滿陽光的小院,秸稈做成的簾子斜倚在院墻上,一張張晶瑩剔透的粉皮呈現出渾圓可愛的形狀……小院的主人叫李瑞友,這個村子叫李家北山。
李家北山村坐落在山東省蒙陰縣聯城鎮。舊時這里是蒙陰縣城的駐地,后縣城東遷,聯城和其他村莊合并為鄉,再為鎮,是蒙陰、新泰、平邑三縣的交界地。
聯城歷史悠久,是秦朝大將蒙恬的故里。上卿蒙驁之孫,內史蒙武之子,蒙恬出身名將世家,自幼胸懷大志。率軍攻破齊國,拜為內史,深得秦始皇寵信。秦統一六國后,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之地,威震匈奴,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
李家北山村山高谷深、土地貧瘠,依靠種地打糧滿足不了發展的需求。蒙恬故里的人們,歷來具有剛毅、堅卓的風骨,他們從來不向命運低頭。就像一枚制作粉皮的紅薯,即使粉身碎骨,也要以另一種方式開出花來。
作為粉皮的發源地,在山東的一些村莊家家戶戶都會制作手工粉皮,藉此度日,繁衍生息。
李家北山村的粉皮制作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雖然傳統的粉皮制作已經逐漸被機械生產取代,但是在這里傳統的手工制作粉皮依然在傳承著。
粉皮最早見于北魏的《齊民要術》,先是在山東流傳,明代開始遍及大江南北。制作方法和原材料也因各地飲食習慣、口味差異而多種多樣,如大米、小麥、紅薯、綠豆、馬鈴薯、豌豆等,都可用于粉皮加工,有了鮮、干兩種。經過多年生產加工及各種模式的實踐、探索,先輩的智慧告訴后人,世界上總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技巧,便于更好地生活與生存。
山東粉皮大都以干皮為主,原材料為紅薯或綠豆磨出的淀粉。如今,粉皮被作為傳統美食,已躋身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經濟實惠,簡單易做,適口不膩,入得豪華宴會,上得百姓餐桌。
正是借著市場需求,沂蒙山人開始挖掘、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在傳統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依靠粉皮銷售蹚出一條振興鄉村的新路。
繁忙的秋收時節,紅薯從泥土里被刨出,這時候,家家院中便會支起一口大鍋,豎起晾曬粉皮的簾子,新一輪的粉皮加工就要開始了。隨著舀滿淀粉漿子的鐵勺一提一落,云纏霧繞中,旋子開始了在沸水中的急速旋轉。在慣性的作用下,粉漿四散,形成一個標準的圓鋪展在盤底,數秒之后,原本糊狀的粉漿均勻凝結,而后將旋盤取出,放入清冽的冷水中輕輕一劃,宛若凝脂般的粉皮“脫身入浴”,用手撈出綢樣抖落,貼在早已備好的曬簾上晾曬幾日,一張薄如蟬翼、晶瑩剔透的粉皮便做成了。
李家北山的粉皮離不開沂蒙山區的地下水,這里的山體主要是由一種叫作麥飯石的巖石組成。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已有詳細記載:狀如握聚一團之麥飯,有粒如豆如米……麥飯石結構特殊,富含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能吸附水和空氣中的雜質,當地人常將其投入飲用水中,以保持水質的清澈。這里的地下水水脈充沛,井水旺盛,以這樣的水灌溉生長出來的紅薯再加工出粉皮來,自然深受人們喜愛。
參觀李家北山人旋粉皮,是一種美的享受,你能從農人那優美流暢的動作中,感受到生活的意趣。
今年六十多歲的李瑞友制作粉皮的經歷可以追溯到他中學時期,那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學剛畢業的他,就開始跟著長輩們學做粉皮了,最初是在農業合作社,學到了一手技術活。改革開放后,李瑞友支起自己的小爐灶,建起了一個旋粉皮的小作坊。家里人手多,大家按需分工,每到紅薯下來的季節,一邊將新鮮紅薯打磨成淀粉,一邊進行揮灑自如的成品加工,調漿、晾曬、打捆等十幾個程序,一連能干好幾個時辰。累并快樂著,這是所有農人的心思。
前幾年,李瑞友還推著小推車在路邊叫賣,一摞摞粉皮捆綁在車架子上,從街頭走到巷尾。但是這種零售粉皮的方法銷量有限,只用腳板走不了幾個村莊,一輛小推車,也裝不下幾摞凸凹不平的粉皮。盡管李瑞友有一手好手藝,但仍舊擺脫不了貧窮落后的命運。
近些年,在政府的支持下,粉皮產業找到了出路。村子成立了粉皮加工協會,李瑞友和很多同伴積極參與進去。為了改善加工條件,經過反復實踐研磨,他們在原料購進、加工制作上下功夫。拋開沉重的手工壓粉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操作簡便的機器壓粉,既能多出粉出好粉,又能保質保量。
“原料都是用自家種的紅薯,不摻別的東西,吃起來放心?!崩钊鹩炎孕艥M滿地說。秋收剛過,他家就開始旋粉皮,盡管這樣,粉皮還是供不應求。
讓我驚奇的是,過去只懂得種地的李瑞友現在不僅有了自己的網店,而且還學會了使用各種直播平臺。勞動之余,他會精心錄制一些制作粉皮或者家鄉美景的小視頻上傳到網上,吸引了更多的粉絲來關注他,關注李家北山。古老傳統的手藝被網絡上的“游客”贊譽和轉發,粉皮銷量大增。李家北山的粉皮走出了大山,走向天南海北。
如今,粉皮的緊俏,也帶動了紅薯價格節節攀升,撂荒的土地被農人重新記起,通過整治再次成為肥沃的良田。在辛勤汗水的灌溉下,黑土地上開出幸福的花來。(山東省蒙陰縣紀委監委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