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為雙循環賦能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發布時間:2020-10-20 09:10

數字孿生、工業互聯網、新基建,這些熱詞構成新冠肺炎疫情下數字經濟新的發展圖景。當前,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數字經濟是重要抓手,而數字經濟的基礎正是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何謂數字化轉型?并不能簡單理解為將產品擺上互聯網,“直播帶貨”,或遠程辦公等數字化工具的應用,而是企業從戰略到架構、從管理到運營、從技術到組織進行全方位、深層次的自我顛覆和重構。

實踐證明,數字化轉型為實體經濟注入強大新動能。據有關機構測算,數字化轉型使相關制造企業成本降低17.6%,營收增加22.6%,物流企業成本降低34.2%,營收增加33.6%。

在剛剛落幕的第三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政府部門、行業龍頭、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創新驅動數字化轉型,智能引領高質量發展”的主題,交流思想、相互啟迪,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建言獻策。

雞蛋也能數字化

雞蛋也能數字化?每一顆雞蛋都可自動調整大小頭,自動精確稱重,經過50℃左右的熱水噴淋“洗澡”,還能享受紫外線殺菌等“服務”……作為國內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光陽蛋業自主研發的我國首條集透光、分揀、消毒、清洗、烘干、涂膜、噴碼、重量分級于一體的自動化清潔蛋生產線,讓數字化印記留在每顆雞蛋里。光陽蛋業新零售總監黃曉峰告訴記者,企業還通過與京東全球(元洪)食品展示交易公共服務平臺合作,實現食品行業數字化,讓食品生產、交易、消費得到快速、高效運轉,月營業額增長達300%。

新冠肺炎疫情對一些企業的生產經營造成沖擊,導致發展速度放緩,甚至黯然離場。另一方面,有的企業卻在各種新需求的倒逼下,應時而變,轉危為機,率先開啟數字化變革,展現新的發展潛力。

一批企業曬出亮眼“戰績”:2月,云端Office辦公軟件石墨文檔宣布完成B+輪數千萬美元融資;5月,拼多多發布第一季度財報,第一季度活躍買家數已達到6.28億,躍升國內第二大電商;6月,社區生鮮電商同程生活宣布完成2億美元C輪融資。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分析報告(2020)》顯示,在紡織業、電氣制造業、金屬制造業等18個行業2608家企業中,89%的企業處于數字化轉型探索階段,8%處于數字化轉型踐行階段,僅有3%處于數字化轉型深度應用階段。

為進一步引導和幫助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國家多部委紛紛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中小企業加快推進產業鏈線上線下一體化。

今年3月,工信部出臺《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方案》,并先后印發兩期《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服務產品及活動推薦目錄》,集聚一批優秀服務商與服務產品,鼓勵中小企業自主選擇使用,進一步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

5月,國家發改委聯合17個部門與128家企事業單位共同發起“數字化轉型伙伴行動(2020)”,提出要通過普惠性“上云用數賦智”服務,提升轉型服務供給能力,加快打造數字化企業,構建數字化產業鏈,培育數字化生態。

7月,國家發改委等13個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從四大方面15項重點支持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發展……

各地積極響應,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成都、深圳等紛紛發布各具特色的發展政策,助推新經濟新業態發展。

政府引領,政策護航,許多傳統行業迅速駛入數字轉型的快車道。

定海村漁民許福安就嘗到了數字化創新引領漁業革命的甜頭。如今,他可以“穿著西裝養黃魚”。去年4月,在福建省連江縣政府的引領下,“振漁1號”海水魚養殖平臺在連江下水試驗。該平臺是國內首部深遠海自動旋轉海水魚類養殖專用網箱,設計年產優質商品海水魚100噸,可在水深50米的海域作業。

“投入2萬多尾大黃魚,養了11個月,已經賣出去一批。每公斤成本價約40元,深海養殖后每公斤售價約160元,全部賣出去凈利潤約100萬元。”許福安說,“振漁1號”可自動監測海水pH、鹽度和含氧度,所有數據可無線傳輸到養殖戶手機上,能節省70%的人力。

中國信通院的研究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5.8萬億元,占GDP比重超過三成,成為當今實現更高質量增長、提高競爭力和創造更優質生活的重要前沿領域之一。

一物一碼讓每個零部件都有身份證

不知道如何分辨章丘鐵鍋的真假?現在掃一掃背后的質量碼就能查明。此前,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3》讓“章丘鐵鍋”一炮而紅,但層出不窮的仿冒者讓“章丘鐵鍋”聲譽受損,也令傳統匠人著急上火。為此,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依托浪潮云洲工業互聯網QID平臺獨有的“一物一碼”,實現了對制造業每一個生產環節的追溯,賦予每一個零部件獨一無二的“身份證”。通過與浪潮云洲工業互聯網合作,章丘鐵鍋從匠人工藝中總結經驗,以數據形式建立了有關品牌標準,實現了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目前,浪潮云洲工業互聯網QID平臺已服務3000家企業上平臺,累計賦碼產品1.1萬種、賦碼11.43億個,為裝備制造、機械制造、制藥、化工、服裝、快消品、糧食、煤炭、造紙、農用機械十大行業賦能。

許多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之路并不順利——數字化發展基礎薄弱,實現數字化成本較高,缺乏既懂行業又懂數字化的復合型人才。面對中小微企業“不敢轉”“不會轉”“不能轉”等痛點問題,一批工業互聯網平臺在數字化轉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工業企業中有許多沉睡的數據,如設備的運行效率,采購與庫存成本,設備檢修與養護等。借助工業互聯網將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流程“上云”,能有效整合和提升企業各方面效率,大幅降低人工管理成本。

福建中海創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與紫金礦業集團的合作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通過構建工業互聯網生態型平臺“海創云”,直擊采礦行業痛點問題,制定設備管理解決方案,企業設備故障發生率降低15%,設備故障解決時間提升50%,有效降低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由于設備故障引起的停產經濟損失。

先進的平臺系統,宛如智慧大腦,能幫助企業進一步集成生產制造、研發設計、管理營銷、物流倉儲等各環節數據,實時獲取“產、供、銷、人、財、物”數據,拉動產業鏈上下游發展。

“樂紡云”是福建創新建設的“互聯網+紡織業”公共服務平臺。金綸高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寶佑表示,借助“樂紡云”,公司形成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模式,今年以來,公司在“樂紡云”上的銷量比2018年增長4倍。

金融服務也借助該平臺順利開展。“借助企業在平臺上的交易數據,銀行可以更有的放矢為企業提供貸款。同時我們整合了上下游產業鏈,通過整體打包,能夠獲得更優惠的貸款。”平臺負責人何雄自豪地說,自2017年9月上線以來,“樂紡云”已累計實現交易1014筆,交易金額68.42億元。

與此同時,工業互聯網將傳統粗放的流程模式逐步引入精細化定制化生產模式。

2019年工業互聯網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如今工業互聯網已成為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釋放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力量。據中國信通院測算,2018年、2019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經濟增加值規模分別為1.42萬億元、2.13萬億元,同比實際增長為55.7%、47.3%,占GDP比重為1.5%、2.2%,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6.7%、9.9%。預計2020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經濟增加值規模約為3.1萬億元,占GDP比重為2.9%,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超過11%。

喚醒數據資產實現降本增效

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打破產業鏈數據孤島,引領企業加速完成數字化轉型。咨詢服務、運營維護、數字化服務等多樣化服務的市場需求在不斷擴大。

富士康的工業富聯科技服務為制造業企業打造“燈塔工廠”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新的可能。

“我們為制造業企業提供‘燈塔工廠’解決方案和全面科技服務整體解決方案,打破各個研發模塊的信息孤島,所有數據都在一個平臺運行,每個系統都可以互相搭接,信息快速獲取,生產有效進行。”據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智能制造的生產模式能讓生產效率提升30%,庫存周期降低15%,生產人力減少92%。

除了優化生產流程,如何喚醒“數據資產”,通過商業智能及數據分析挖掘信息化系統背后的數據財富的價值,是許多企業實現轉型的重要課題。

知名報表企業帆軟軟件有限公司正專注于此。帆軟數據應用研究院院長楊揚介紹:“舉例來說,企業想更精細化管理,以實現‘降本增效’,卻不知如何下手。帆軟就會幫助他們開發一套更精細化的商業智能軟件,全面深入各業務場景,幫助呈現更清晰的數據分析結果,以達到降低采購成本、提高產品周轉率等目的。”

今年2月,處于疫情中心的武漢光庭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就在春節放假的第一天使用帆軟的產品服務搭起防疫系統,公司每天只需兩個小時就可以收集全員的健康數據。

數字化技術與企業生產系統、決策系統的深度融合,讓高品質服務呼之欲出,由此而涌現出一批又一批新興數字服務品牌,力求在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的雙輪驅動道路上出謀劃策。

知識產權融資存在什么風險?企業上下游產業鏈分布如何?企業數據如何進行定性和價值挖掘?在今年的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國信優易數據有限公司就展示了全新升級的數字操作系統(DataOS),力圖以“數字操作系統”作為數字化服務切入口,為政府、企業打通數據獲取到數據增值的全流程,助力數字化轉型。

除此之外,國久大數據、泰一指尚、飛企互聯等一批新秀企業也牢牢把握時代大潮中的數字化轉型契機,將大數據、“互聯網+”等創新技術融合,助力企業成功數字化轉型。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數字化轉型的集結號已然吹響,讓我們期待更多中國企業乘著數字化浪潮奔涌向前,在數字中國的版圖上綻放光芒。(中國紀檢監察報記者 初英杰 通訊員 柯競)

【責任編輯: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