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別山精神的時代價值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發布時間:2020-10-14 11:01

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大別山軍民在黨的領導下,創造了“28年紅旗不倒”的革命奇跡,孕育了永不磨滅的大別山精神。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調研時指出,“大別山精神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作為中國共產黨紅色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別山精神為新時代紀檢監察工作提供了豐富滋養,注入了強大動力。

堅守大別山精神的政治性,做到“兩個維護”

大別山軍民展現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家國情懷,學習大別山區革命的政治經驗,對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堅定黨的理想信念。“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從1921年至1949年,大別山區為革命犧牲百萬人,僅在冊革命烈士就有130351人,可謂“山山埋忠骨,嶺嶺鑄忠魂”。紀檢監察機關是政治機關,要從這塊“抓把泥土就能滲出鮮血”的土地上汲取信仰之鈣、忠誠之魂,把堅定的理想信念作為思想底色和政治本色,堅持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保持正確政治方向。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1931年5月,鄂豫皖中央分局建立工農監察委員會,在黨的領導下,工農監察委員會對監察工作進行了開創性探索。當前,持續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要堅持黨對紀檢監察工作全方位、全過程領導,在更高站位、更高標準上一以貫之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一以貫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一以貫之貫徹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方針和要求,確保紀檢監察工作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落實黨的決策部署。1931年,為支援和配合中央蘇區反“圍剿”斗爭,鄂豫皖蘇區紅軍在根據地并不穩固的情況下,堅決服從命令南下作戰,為實現中央蘇區戰略部署提供了重要保證。紀檢監察機關是黨內監督和國家監察專責機關,要聞令而動、令出行隨,堅持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到哪里、政治監督就跟進到哪里,尤其要緊盯貫徹執行黨章黨規黨紀和憲法法律法規、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緊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情況,靠前監督、主動監督,充分發揮監督保障執行、促進完善發展作用,保障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地生根。

堅守大別山精神的人民性,鞏固執政基礎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大別山革命史,始終貫穿著鮮明的人民立場,彰顯著黨心軍心民心的水乳交融。

深深扎根群眾。1947年9月,劉伯承和鄧小平在光山縣接見了劉名榜等游擊隊戰士。鄧小平問劉名榜:“那么艱難,你們是怎么堅持下來的?”劉名榜回答:“靠黨的堅強領導,靠握緊槍桿子,最讓我感動的是老百姓冒著殺頭的危險,鐵了心地支持、掩護我們。沒有他們,我們一天都活不下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就要深深扎根群眾,把服務群眾作為紀檢監察工作的出發點、著力點和落腳點,暢通信息渠道,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群眾訴求,接受群眾監督,凝聚群眾之中蘊藏的深厚偉力。

嚴肅紀律規矩。作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最早唱響的地方,大別山區的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始終執行鐵的紀律,創造了無所不勝的部隊與星火燎原的根據地。歷史證明,紀律嚴明,黨就堅強有力;紀律松弛,黨群魚水關系就會受到破壞。紀檢監察機關要加強對黨員干部遵守紀律的監督,從講政治的高度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尤其要全力保障脫貧攻堅決戰決勝,深化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切實維護紀律的嚴肅性。

維護群眾利益。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大別山革命老區信陽,緬懷革命先烈,看望老區人民,殷殷囑托“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紀檢監察機關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嚴肅查處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把掃黑除惡同反腐敗斗爭和基層“拍蠅”結合起來,深挖細查黑惡勢力“保護傘”,不斷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守大別山精神的時代性,砥礪初心使命

大別山精神透射著共產黨人的初心,承載著共產黨人的使命,鑄就了中國共產黨跨越時空、永不過時的偉大革命精神。

敢于斗爭。從大別山區走出的紅25軍,是第一個到達陜北、迎接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的“北上先鋒”,是平均年齡最小的紅軍長征部隊,是長征途中唯一不減員反增員的紅軍部隊,是長征途中唯一創立根據地的紅軍部隊,也是長征途中敢于斗爭、敢于勝利、軍政主官傷亡最重的紅軍部隊。紀檢監察機關要發揚斗爭精神、堅定斗爭意志、提高斗爭本領,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和“嚴”的主基調,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英雄氣概和“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斗爭精神,以永遠在路上的堅韌執著,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

勇于擔當。1935年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后物資補給面臨極大困難,紅十五軍軍團長徐海東立即從部隊僅剩的7000元中拿出5000元送給中央紅軍。徐海東說:“作為一名黨員,就要無條件服從中央!”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紀檢監察機關要強化擔當,著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圍繞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優化發展環境、激勵干部擔當等開展監督,著力督促推動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切實為鞏固經濟發展穩定轉好態勢、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保障。

善于創新。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后,在大別山區實行土地改革,提出了鞏固區和游擊區采取不同的土地政策。毛澤東指出:“小平所述大別山經驗極為寶貴,望各地各軍采納應用。”“大別山經驗”為黨中央制定新解放區的土改政策提供了寶貴經驗。創新是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引擎”,一體推進“三項改革”、一體推進“三不”、一體推進“三轉”,都需要把握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規律,不斷推進理念創新、組織創新、制度創新,以創新驅動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

歷史造就了大別山精神,時代需要大別山精神。我們要不斷結合新的歷史使命和工作實際,大力弘揚大別山精神,推動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讓大別山精神放射出新時代的光芒。(作者楊蕾系河南省信陽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市監委主任,本文刊登于《中國紀檢監察報》2020年8月20日理論周刊第7版)

【責任編輯: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