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叔叔,我今年拿到學校的獎學金啦,而且我還給別人當家教小老師哩!現在我可以養活自己啦!下個月您就不用給我打生活費了,把它拿去幫助那些更需要的弟弟妹妹們吧,讓他們有朝一日也能夠考上大學實現理想!”
接到受資助孩子報喜的電話,我心頭一暖,替這孩子能夠獨當一面感到高興,但也感慨萬千,歲月如梭,回想做公益也有十八個年頭了,這一路來,有歡笑,有感動,有辛酸,更有收獲。
蔡飛昌發放扶困助學款(后排右三)
我出生于一個相對寬裕的家庭,從我懂事起,家里就有一臺老式縫紉機,村里凡需要裁剪或是修補衣服的,母親都特別樂意幫助。小時候,農村醫療條件有限,外公常從南洋寄些藥品來給母親,但凡鄉親們有頭昏肚疼之類小病,母親都會拿藥去救濟。母親的身體力行,讓我養成了樂于助人的習慣。
2003年,是我從國企下海創業的初期,有一次到永春負責一所山區學校的抗震加固工程,記得當時總能在學校食堂看到一些學生,等大家吃完了,才端著飯盒向食堂阿姨討要些菜汁配飯。后來我了解到這些孩子家境非常困難,有的三餐沒有著落,有的甚至還面臨著輟學,然而他們目光里卻仍然充滿了對學習的渴望。孩子們的境遇刺痛了我的心,我當即萌生了一個念頭:一定要想辦法幫助這些孩子們!
“做人首先要懂得感恩,企業不僅要賺錢,還要承擔社會責任,我們的錢來自社會,我們也要回報社會。”回到市區,我立即倡議員工們每月從工資中捐出部分,用于資助困難學生的日常生活費用。“我加入!每月捐一百”“我每月捐五十”……大家紛紛贊成我的想法,一點一滴地將愛心匯集起來,后來我順勢以公司的名義設立了“昌銘德育愛心基金”。當我們把第一筆生活資助金送到孩子們的手中時,我們看到了他們淚眼中閃動的感動和希望,那一刻大家都頗為觸動。
蔡飛昌(右五)正在收集受資助孩子信息
2004年初,我和幾個愛心人士前往永春縣一都鎮開展幫扶。偏遠的農村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的問題十分突出,許多學齡兒童從未上過學。我和同行的伙伴無不揪心于他們的未來。我當即決定,只要孩子們愿意發奮讀書,就一直資助他們到上大學!
那些年,公司處于發展初期,資金緊張,有幾次資助款一度籌集不出來。“手頭寬裕的時候資助一點就可以了,何苦要這么長期地資助呢?”“資助款中斷一兩個月,資助人數減少一些也未嘗不可呀!”一些同事和朋友勸我。“我也有機會實現理想了”“我要刻苦學習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孩子們的來信字里行間對未來的憧憬卻讓我動容。“再難也要咬牙堅持!”我下定決心,無論如何,孩子們的資助款不能斷!于是我四處籌措資金,甚至找人借錢,終于讓一筆筆助學款如期轉出。
我們只能短期幫助幾個甚至十幾個孩子,但是無法長時間幫助更多的孩子,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我心頭,一盞小燈能照亮的范圍實在是太小了,還有很多孩子需要幫助啊……
“守望相助、扶危濟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研究借鑒其他國家成功做法,創新我國慈善事業制度,動員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扶貧事業,鼓勵支持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個人參與脫貧攻堅。”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的重要講話讓我茅塞頓開,“對啊!把千千萬萬盞燈聚集在一起才有無限可能!”我意識到,“用更大的平臺,把更多的人聚集起來,凝聚力量幫扶更多的孩子,才能改變更多貧困家庭的未來!”
說干就干,我們在各級政府的指導下,整合線上線下的公益資源成立了“福建智善慈航公益服務中心”。機構成立后,主動加入我們的人一天比一天多,他們中有企業家、有文藝家、有媒體工作者,也有普通的上班族,現如今,團隊多達800人。隊伍壯大了,我也明白我們肩上的責任更重了,要在脫貧攻堅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蔡飛昌(左一)給受資助學生捐衣服
2017年,在永春縣蘇坑鎮,受助孩子強強的父親去世了,留下年幼的他和有智力殘疾需人照料的母親,面臨輟學和返貧雙重危機。得知情況后,我們第一時間組織智善慈航的伙伴們商討對策,“讓孩子在學校寄宿。”“但是孩子媽誰來照顧呢?”“可以出資動員鄉親們輪流照顧孩子媽。”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很快就把解決方案拿出來了。大家分頭行動、多方協調,最終把問題解決了。大伙兒臨走時,村里的干部緊緊握著我的手說:“要不是你們的幫助,這個家怕是危在旦夕。我替強強的父親感謝你們!”
近兩年,我們的腳步也越走越快、越走越遠。前往寧夏同心縣助學,與甘肅臨洮縣上百名學生一對一結對子,情暖藏區貧困兒童……許多地方都留下了我們的感動與愛心。眾人拾柴火焰高,目前得到我們資助及幫扶的人數達24670多人,越來越多貧困地區的孩子在我們的幫助下,背上書包走進學校。我們也在不斷探索創新公益活動的形式,開展助學幫教、助老扶弱、愛心超市、公益大講堂等公益活動。
扶貧先扶智,治貧先育人,唯有教育方能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十八年了,每每看到孩子們成長成才、走出貧困、反哺社會,我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華燈初上,我漫步在古城的街巷里,一盞盞燈裝飾著夜的璀璨,也蕩漾在我的心海中……慈善助學正如一盞盞燈,燈芯是愛。這件事我要堅持一輩子,也期盼著能有更多的人參與,讓那盞燈永遠亮點在貧困孩子們求學的“路”上。
蔡飛昌給孩子們點“燈”
口述:蔡飛昌(泉州市監委特約監察員、福建省智善慈航公益服務中心理事長)
整理:蘇杰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