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準暢通國內大循環的著力點
來源:經濟日報 發布時間:2020-09-15 10:55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當前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我們必須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動力,帶動世界經濟復蘇。”暢通國內大循環,就其主要方面來說,是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必須結合國內國際新的形勢變化,深入把握國內大循環的復雜性,找準著力點。

  保護和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打造高效靈活的供應鏈網絡

  一般來說,針對內需體系的大循環,在結構層次上首先得圍繞主導產業形成一個系統完備的供應鏈網絡。而且,當外部環境變化時,該網絡應具備充分的自我調適能力。目前,中國是全球最有潛力的大市場,并且具有最完備的產業配套條件。在很多領域,中國都擁有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和比較完備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

  在當前形勢下,國內大循環必須同時滿足高效和靈活的要求。高效意味著精細化和專業化分工的加強,靈活意味著能夠應對日益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體系不斷完善,各類市場主體蓬勃成長,并具有多層次性和多元化的特點。實踐表明,活躍在各個領域的市場主體都在供應鏈網絡上發揮著作用。

  從市場主體的角度來看,暢通國內大循環,更好地滿足有效需求,必須千方百計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使廣大市場主體不僅能夠正常生存,而且能夠實現更大發展。為此,要增強宏觀政策的針對性和時效性,確保宏觀政策落地見效。要繼續減稅降費、減租降息,確保各項紓困措施直達基層、直接惠及市場主體。要強化對市場主體的金融支持,發展普惠金融,有效緩解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要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帶動上下游各類企業共渡難關。此外,還要高度重視支持個體工商戶發展,積極幫助其解決租金、稅費、社保、融資等方面的難題。

  以“新基建”助推數字經濟發展,擴大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給

  高效靈活的供應鏈網絡,主要是基于大大小小的多樣性市場主體建構起來的。在超大規模市場中,如果沒有強大的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做保障,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和生產就難以實現,國內大循環也很難暢通起來。

  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于擁有大量的消費需求,撬動內需是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這個意義上,消費者和生產者的信息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內大循環的效益。例如,即便對于最有經驗的消費者,若缺乏足夠的信息,他們在諸如旅游項目、電子裝備、保險理財等許多消費選擇上都可能因信息不足而盲從消費,這些行為的累積無疑會導致超大規模市場的“熵增”,不利于暢通國內大循環。另外,信息能力越強大,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變化就越敏感。隨著消費能力和購買水平的上升,消費者會傾向于追尋性價比更高的產品,這就對支撐國內大循環的供應鏈網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這樣的消費群體,各市場主體只有在創新和競爭中奮勇拼搏,努力做到控制成本、提高效率、反饋迅捷,不斷滿足個性化需求,才能增加交易量。

  立足“新基建”增強信息能力,對于暢通國內大循環至關重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指出,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要以整體優化、協同融合為導向,統籌存量和增量、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從“新基建”覆蓋的領域看,涉及5G網絡、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領域。“新基建”不但有利于擴大有效需求和擴大有效供給,而且在調結構、惠民生等方面也可以發揮積極作用。所以,應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鼓勵線上線下融合等新消費模式發展,完善“互聯網+”消費生態體系,鼓勵建設“智慧商店”“智慧街區”“智慧商圈”,促進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的普及應用,鼓勵使用綠色智能產品,大力發展“互聯網+社會服務”消費模式。隨著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物聯網、車聯網、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應用場景開發必將深入推動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大變革,進而創造出新需求與新供給,促使整個經濟體系進入到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之中。

  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強大國內市場,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條件。雖然當前所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都在發生深刻而復雜的變化,但我國經濟發展具有巨大韌性、潛力和回旋余地,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發生改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民經濟在結構優化、提質增效中穩步向前發展,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與生活質量持續提高,再加上完備的產業體系、日益完善的基礎設施等,為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提供了堅實支撐。

  我國擁有14億多的人口規模和超4億中等收入群體,相應地具備全球最龐大的市場規模和消費潛力。充分釋放這一巨大的市場優勢,既要設計更有利于消費的制度體系,讓人們敢于消費;也要構建與國內市場規模和需求結構相匹配的供給體系,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為此,就要進一步促進消費擴容提質。要通過全面提升國產商品和服務競爭力、加強自主品牌建設等,大力優化國內市場供給;通過優化城鄉商業網點布局、加強消費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等,著力建設城鄉融合消費網絡;通過促進重點群體增收激發消費潛力,穩定和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等,持續提升居民消費能力;通過強化市場秩序監管、積極推進消費領域信用體系建設、暢通消費者維權渠道等,營造放心消費環境。要堅定不移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增強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持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著力暢通供需循環。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挖掘和激發國內市場供給與需求潛力,著力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還要看到,經濟全球化仍是歷史潮流,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是長期趨勢。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我們要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作者徐浩然 單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