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榮:會節約的人才是懂生活的人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發布時間:2020-09-15 10:28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薛鵬

  “我奮斗”“我幸福”。在大山深處的獨龍江鄉,普通的竹篾房上對稱地貼著這樣兩句話,一筆一畫都透著一股精氣神。這里是被群眾稱為老縣長的高德榮的家,門邊的話是他的手書,也是他的精神。

  高德榮,曾任云南省怒江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貢山縣縣長等職務,獲得“人民楷模”“時代楷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敬業奉獻模范”“最美奮斗者”等多項榮譽。他長期堅守在條件艱苦的獨龍江鄉,帶領群眾打通了唯一的出山公路,發展了草果、重樓等產業,獨龍族一躍千年、實現了整族脫貧。

  獲譽無數,高德榮的生活卻十分儉樸。他居住的老屋幾乎沒有什么值錢的家當,身上的灰色西裝已經洗得發白,手上戴著的手表,已經有30多年歷史。對于生活條件,他從不計較,覺得滿足工作生活需要就行。

  他常說,會節約的人才是懂生活的人。

  “不是小氣,是要把錢用到該用的地方”

  圍坐在小圓桌旁,高德榮遞過來一個兩頭略尖的熟雞蛋,一邊讓記者品嘗一邊“推介”起來:這是獨龍雞下的蛋,這種雞只有1斤多,肉質好,養殖價值高,是獨龍江發展的新產業……

  提起產業,高德榮就停不下來,在他看來,一個民族要靠自己走向富裕,沒有產業不行,“要變輸血為造血,不然脫貧快,返貧也快”。

  為了發展產業,高德榮沒少下功夫,也沒少花錢。

  2007年,高德榮決定試種一種適宜獨龍江鄉自然環境,且經濟價值高、無需開荒的經濟作物——草果。試種成功后,為了培訓群眾種植技術,他在獨龍江邊開辟了一片試驗田,摸索著建起草果示范基地。

  對于草果這項新產業,保守的獨龍江群眾卻覺得心里沒底。高德榮就挨家挨戶地動員宣傳,在示范基地里養起了魚、雞、豬,種了菜,搭建了大通鋪,只要來學習種草果的群眾,不僅吃住免費而且學成后能領到免費的草果苗。

  “都是自掏腰包,拿工資往里面墊。”把錢花在群眾致富上,高德榮很大方。但對于自己的生活,他卻很“摳門”。衣服破了舍不得換,讓老伴縫了又補,不讓亂扔。家里很多東西已經用得很舊了,但別人動都不能動。

  高德榮的駕駛員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高德榮把衣服隨手丟在車上,他就順便洗了一下,哪知稍微一用力就把衣服上的小窟窿扯成了大洞。看到衣服已經破爛到這種地步,他便自作主張把衣服扔了。后來高德榮得知,硬是叫司機把衣服找回來,補好破洞繼續穿。

  “不是小氣,是要把錢用到該用的地方。”對于節約,高德榮有自己的認識。

  “從小要培養節約的習慣”

  一顆水果硬糖,是很多人小時候甜美的回憶。

  但對于高迎春和高黎明來說,這樣甜美的回憶更加難得。在父親高德榮勤儉生活的帶動影響下,姐弟倆從小就很節省,不僅幫家里養豬、干家務活,有了零花錢首先也是想著存起來,而不是直接拿去買糖吃。

  “不管是2分錢,5分錢還是1角錢,都不會亂花。”高德榮回憶說,這樣子不錯,從小就培養他們節約的習慣,節省起來,把錢要用在該用的地方。

  由于工作忙,高德榮陪伴子女的時間很少,但對他們的教育卻一點也不少。

  兒子高黎明到昆明讀大學,一個月250元的生活費領了兩三年,臨近畢業才勉強提高到300元;女兒在縣城買房,高德榮知道后也只是笑了笑說了句,“那你自己買”;兒女的婚禮,高德榮不允許以他的名義請客,甚至連他自己都是借著開會的間隙參加了一會兒。

  “還有一個,自己的錢可以用,別人的錢一分一厘也不能用!”在高德榮看來,節約不只要從小培養,對于別人的、對于公家的,一點也不能貪占。

  2006年,高德榮當選怒江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按照規定,單位在州府給他分配了一套住房,但他拒絕了,“怒江窮,需要房子的干部很多,分給他們吧。”不要住房可以得到的補貼款,高德榮同樣沒有要。

  有人不解地問,在州府有套房子,自己不住也可以給兒女住。“不行!”高德榮的語調抬高了好幾度,“兒女們住分配的房子,就要有那本事,要住自己憑本事住!”

  “我們全家都領工資,但是我的民族還不富裕”

  “高縣長來了兩次,給了600塊錢,給我和奶奶帶了很多生活用品和食品,家里的事你不用擔心,在部隊好好干……”這是獨龍江鄉孔當村村民普光榮的媽媽寫給他的信,為了讓他在部隊安心服役,高德榮無私地照顧起他的家里人。

  在怒江州,高德榮的“大方”人盡皆知。他下鄉總要自掏腰包接濟有困難的群眾,每每放下給困難戶的大米、臘肉、油等生活物資,他都會說,“這些東西和錢,不是我老高送的,是共產黨關心我們少數民族,上級讓我送來的。”連他的駕駛員都說一開始很怕和他下鄉,因為高德榮隨身帶的錢不夠,就先找他借錢貼進去。

  “他在貢山縣工作時,家就是獨龍族人的接待站。”熟悉高德榮的人都知道,他在貢山縣那套47平方米的分配房,以前總是擠滿了人。從獨龍江鄉來縣城辦事的群眾,由于山高路遠回不去,就在這里吃喝住宿;在縣城上學的獨龍族學生,寒假遇上大雪封山,就把這里當成自己的家,打地鋪、吃大鍋飯,多的時候一間小屋竟然要住上十幾個人,而花費都是由高德榮的工資負擔。

  有人勸高德榮現在條件好了,不要穿得這么“寒酸”。他卻說,“我們全家都領工資,但是我的民族還不富裕,怎么好意思打扮自己呢?與其花時間去打扮自己還不如用所有的精力去打扮自己熱愛的家鄉。”

  如今的獨龍江鄉,出山的公路修通了,草果、重樓等產業建起來了,去年還開通了5G試驗基站。“到這里旅游的人也越來越多,群眾的日子越來越好。”同行的當地干部笑著說,這里有“三環”(三條主干道)路,比貢山縣城還要多。

  提起這些,高德榮臉上掛滿了笑容,“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如今的高德榮,已經退休卻依然奮戰在獨龍族致富奔小康的一線,他奮斗著、幸福著,也依然儉樸著。

【責任編輯: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