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9月10日至11月15日,重磅展覽《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將在故宮午門開展。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紫禁城宮殿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和宮殿營造思想的集中體現,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在600年的傳承中,匯集了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
本次展覽共分為三大單元,鎖定了18個關鍵年份。展覽展出了諸多精品文物,其中不少為首次展出。比如,《徐顯卿宦跡圖冊》全面真實地記錄了徐顯卿作為一位明代翰林官員的成長歷程和仕宦生涯。本次展覽展出了圖冊中的兩頁,觀眾可形象地看到距今400多年前,也就是明代中晚期紫禁城午門及太和殿廣場的真實情景,還能從中發現紫禁城建筑在明清兩代變遷的痕跡。
如何讓文獻和老照片不枯燥?展覽在“講故事”上用了新方法:引入“當事人”的視角,從他們的日記、回憶錄和文章中尋找材料,用鮮活的第一視角經驗作為文獻的補充。比如,在講溥儀出宮這件事時,就用到了遜帝溥儀、內務府大臣紹英和當時執行《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的李石曾三個人對事件的回憶,給觀眾提供了不同角度來理解這一歷史事件。
600年的歷史文化,也讓中華民族在制作工藝中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勞動智慧在此匯集。一件于正樓展廳寧壽宮區展出的漆紗,制作于1773年,這是它在二百多年來首度與公眾見面,因其脆弱的表面狀況,以后也不容易再有機會公開展出。寧壽宮花園的內檐裝修是公認的乾隆時期工藝巔峰水準,紫禁城內無出其右。而這件漆紗的工藝復雜程度與制作難度,即使在寧壽宮花園之中,也稱得上數一數二。以今天的科學技術手段,仍然未能實現對其工藝的徹底理解,更難以原樣復制。
除了展品,時間演變的概念也被融合到了展廳設計中,把春夏秋冬、日月星辰,這些變化又永遠不變的影像展現給觀眾。
紫禁城中的文物、故事與技藝,正在等你到來,將600年的歷史親自述于你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