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叔叔,謝謝你,我爸復工了。”前一段時間,林文珍的女兒給我發來了微信,跟我聊起他們生活的近況。自從跟貧困戶林文珍一家掛鉤之后,他們就成了我的“家人”。
林文珍年輕時腰部受傷沒及時治療,影響勞動能力,要獨自養育未成年女兒,還有年邁患病的老母親,這是致使他們家貧困的最大癥結。但林文珍并沒有因此消極,反而自學了一門水電工手藝,女兒也考上了大學,這讓他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只是,身體不好,干的活少了,工具也“過時”了。為此,林文珍把我為他申請下來的第一筆扶貧款項,用來更新作業工具?!跋襁@個開槽機,可以調整開槽深度和寬度,馬力也大,速度快了很多,很省力。”新工具用起來順手,他興奮的告訴我,要拿起工具,靠自己雙手走出貧困。
但是,如何讓市場認可、群眾信任,關鍵還得技術精湛。林文珍以前只是零零散散接些雜活,一直以來并不穩定。我就幫他聯系了兩個熟練的水電工,教他提升水電工藝。林文珍學的認真,很快就掌握了要領,并可以獨立完成整屋水電業務了。
身邊一有家裝業務需求,我就會介紹他們跟林文珍接洽。而林文珍也憑借著他的吃苦耐勞、踏實肯干和做事細心贏得了大家的口碑,一傳十、十傳百,他“接單”也就越來越多了。
后來,林文珍用自己雙手掙來的錢和配套的扶貧資金,蓋起了一層小平房,全家人也從破舊小屋搬進了新家?!安坏揭荒昃兔撠毩耍∠嘈盼磥頃絹碓胶??!庇盟脑捳f,這幾年的變化超過了自己的想象。他也對未來做起了打算:“再干幾年,女兒畢業工作了,把房子裝修一下,日子一定會越來越紅火的”
到林文珍家次數多了,他女兒也跟我熟了起來。她跟我孩子年齡相仿,現在是大三學生。我總是把她當成自己的孩子看待,鼓勵她在學習上多用功,引導她提前謀劃就業方向。在校期間,她也會跟我分享生活上的一些趣事和煩心事。
5月份的一次回訪中,她激動地告訴我:“洪叔叔,我們一家都十分感謝國家扶貧政策,帶給我們家庭新的生機。我們更感謝你們這些扶貧干部在精神層面上的幫助,你們不會讓我們有距離感,反而就像我們親人,讓我們生活有了安全的依靠”
我十分感動,這是對我們扶貧工作最大的肯定。脫貧攻堅固然是硬任務,但做人的工作卻不能簡單生硬,因人施策才是根本,扶身和扶“心”要同時進行。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干部也會社會大眾的普通一員,困難群眾不就是我們“自家人”嗎?只有同心協力,才能擺脫貧困、共赴小康。(口述:南安市水頭鎮紀委書記、監察組長 洪志勇 整理:蔡熒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