陂壩之碑
來源:泉州市紀委監(jiān)委 發(fā)布時間:2020-09-01 16:13

????蔡飛躍

????所有的動力必有源頭。我是在查閱《晉江縣志》(道光本)時,偶見載于“卷之八?水利志”的“留公陂”簡述,堅定我啟動前往泉州市洛江區(qū)雙陽街道前埭社區(qū)壩南小組的旅程。

????壩南的江邊,兩方石碑寧靜并立著,一方碑上刻“留公陂”,一方碑上刻“屠公陂”。碑的北面,一道攔江石堤把壩南與對岸的陳壩村連接。

????留公、屠公是兩位古人,他們的名字有些人說不全了,但他們的姓,常常和這座陂壩一起被提起。

????陂是古代水利工程之一。遠的,有安徽省壽縣的芍陂(安豐塘),為春秋時楚相孫叔敖主持修建,距今已有2600多年,堪稱中國保留最完整、最典型的古代壩。近的,有《晉江縣志》(道光本)羅列本邑留公陂、六里陂、黃陂、清洋陂、蔡陂……等82陂的簡述,讀后讓我心生感慨。

????洛江區(qū)的區(qū)劃舊屬晉江縣,留公陂位于古泉州府晉江縣四十一都愛育里的洛陽江中游,如今是泉州現(xiàn)存最早、保留最完整的筑壩引水灌溉工程。

????站在“留公陂”碑和“屠公陂”碑前,我向陂壩望去。遼闊的春風(fēng),吹綠了谷口兩岸的五谷、草木。在泉州,洛陽江是僅次于晉江的第二大河流,它們都是泉州的母親河,殊途同歸大海。

????天空沒有云絮飛渡的聲音,靜謐也是蔚藍的。留公陂舊名豐谷陂,南宋右使留元剛倡筑。留元剛字茂潛,泉州永春人。他博學(xué)強記,為文奇峭,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中博學(xué)宏詞科,授國子監(jiān)學(xué)錄。累官祕閣校理、太子舍人兼國史院編修官,嘉定三年(1210),兼太子侍講,授中書省起居舍人。起居舍人別稱右使,掌記錄皇帝所發(fā)命令。之后,留元剛回家為母親守孝,除服后,又做過溫州和贛州知府,晚年回泉州在清源山筑圃終老。

????一粒粒鳥語,與心緒共振。泉州依山臨海,屬丘陵地貌,如果沒有適當?shù)乃O(shè)施,非旱即澇,農(nóng)民只能是靠天吃飯。留元剛作為土生土長的泉州人,農(nóng)事的不利條件他是了然于胸的。其時,野性的洛陽江由西向東奔流,江水漲滿時淹毀農(nóng)田,水枯時晉江、惠安縣沿江兩岸百姓莊稼歉收。江流阻隔,兩岸來往極不方便。

????民瘼懷憂的人,即便窄路荒徑也阻擋不住前行的腳步。南宋中國經(jīng)濟中心南移,泉州經(jīng)濟發(fā)達,況且水利是農(nóng)業(yè)的保障。留元剛決定倡議筑壩蓄水,經(jīng)與熱心人士實地勘察,壩址選在距離泉州郡城二十五里處的愛育里的谷口。籌備完善后,庀材庀工,精細夯筑。初建時,陂長30丈、寬13丈、深1丈3尺。陂內(nèi)為人工湖,可攔蓄上游的樸鼎溪、梧坂洋、河市溪和沙溪等處匯流的活水,陂外能抵御海水漲潮時涌入。為了節(jié)制蓄泄,特置5坎陡門。“晉江、惠安之田,利其灌溉者,可二千六百余畝。厥賦二百三十石有奇。”(《晉江縣志》道光本)陂壩落成后,取五谷豐登之意,陂以“豐谷”命名,為了紀念留元剛,后來改名留公陂。

????留元剛沒在泉州做過什么官,卻為家鄉(xiāng)做了這件功在千秋惠及子孫的大好事,《八閩通志》《泉州府志》《晉江縣志》《讀史方輿紀要》》《四朝聞見錄》等對留公和留公陂均有贊語。古時有沒有為他樹碑?也許有,或因年代已久石碑已荒廢。村邊這方刻有“留公陂”字樣的石碑,是10年前立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碑。

????往事易逝,睹物懷古。光陰在晨光里流動,輕移幾步走近屠公碑。

????泉州曾經(jīng)為屠公樹過碑立過傳!這是肯定的。眼前這方滄桑密布的“屠公陂”碑,一看就是一件有年頭的文物。屠公名倬,字東崖,浙江鄞縣人,明朝嘉靖二年(1523)進士,嘉靖十一年至十二年以郎中出知泉州,他任泉州知府的時間不足兩年,卻備受推崇。

????屠倬“為人修飭方正,吏胥憚之,無敢窺乘。”(《晉江縣志》道光本)換一句話說,屠倬為人謹嚴不逾規(guī)距,手下的官員都敬畏他,手不敢亂伸。屠倬雖然不怒自威,卻尊重讀書人,泉州書生王升“少敏悟,泛覽多識,講禮修儀”,屠倬決定樹典型,便對其褒獎,此舉鼓舞了泉州書生研學(xué)的積極性。屠倬還關(guān)心農(nóng)桑和百姓生活,致力于改善生存環(huán)境。他來泉州上任不久遇見大旱,幾天幾夜棲居郊野,在田間直接指揮抗旱。

????明嘉靖十二年(1533),留公陂的土堤被洪水沖決,這是屠倬任泉州知府的第二年。那時的壩南與陳壩屬于荒郊野外,又分屬兩縣。屠倬坐不住了,先到現(xiàn)場察考,隨后召集附近有名望的人到現(xiàn)場辦公。當時晉江縣衙附郭泉州府城,為了落實歸屬管理,晉江縣丞林才杰應(yīng)調(diào)協(xié)助調(diào)度。

????經(jīng)過緊急蹉商,很快統(tǒng)一意見,水勢太急,應(yīng)該分段修復(fù),如果用泥沙補塞,不會久固,最后確定伐松驅(qū)石。關(guān)鍵時刻,屠倬“乃捐羨緡,乃簡徒庸,始事訖工”。知府帶頭捐俸,一呼百應(yīng),有了資金保障,屠倬開始選擇人工投入筑壩,歷時八個多月,在陂的左側(cè)砌一道長36丈(一說22丈)、深9丈5尺的石堤,堤岸、陡門也依次修治,并且增圯補頹,直至完工,他的盡心履職讓百姓歡悅。以石堤作為護坡,有效抵御咸性海水涌入,蓄容的水質(zhì)得到保證,岸邊的一些“毒田化為甘壤”。恰逢閩南大旱,有的地方顆粒無收,但留公陂灌區(qū)的農(nóng)田仍獲豐收。百姓感激他,把“留公陂”易名“屠公陂”,并立碑作為紀念。

????屠倬在泉州任職期間,因政寬厚公平,平訟理冤、振貧困……多有政聲,廣受好評。正當他要放開手腳施政時,正巧其兄屠僑入閩任福建布政使,依照回避制度,他改遷南陽任職。離開泉州時,百姓依依不舍。在他去世后,泉州百姓為他建祠,修屠公陂有功的原晉江縣丞林才杰也一并入祠祭祀。

????走在石砌的壩頂上,想著,這座已有800多年歷史的陂壩,歷代均有重修。1963年,國家撥款恢復(fù)修建,壩址以上流域119.5平方公里,后來每年都有修葺……然而,不管有碑沒碑,只要為百姓做好事,都會在人們心中樹立起豐碑。

????陽光照亮的江水,從遠方趕來,又從排洪孔流向遠方。此情此景,引我環(huán)望,喜見先人潤澤的土地,春芽正在泛綠。

????【作者簡介】 蔡飛躍,現(xiàn)名蔡輝躍,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福建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團委員,泉州市作家協(xié)會主席。《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福建記者站特約撰稿人。出版散文集《心抵萬里》等8部。在《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發(fā)表過散文《忠惠蔡公祠的仰望》《水尾樹碑》《靜靜的濠溪橋》等。

【責任編輯: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