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的雨傘掉了一個小螺絲,要拿去修。我說:“現(xiàn)在哪里還有修傘的啊,買一把新的也用不了多少錢。”她擺擺手:“這樣丟掉有點可惜,我很喜歡這把傘。”于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她去了單位附近的一個修車攤。沒想到,隔天傘就修好了。她笑著告訴我:“別說傘了,我有把扇子也被師傅修好了,還有我的鞋跟壞了同樣被修好。”
單位不遠處的路口,長年擺著一個自行車修車攤。攤子不大,只據(jù)一角。修車師傅是個中年男人,南方口音,性格隨和,笑容燦爛。除了自行車他還能修理各種小物件,配鑰匙等,但凡生活中的零碎活,在他一雙巧手下都不是問題。
如今,修補的活計很少見了,“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日子似乎一去不返。記得兒時,家里有一只鋁盆,母親洗菜、洗碗都用它。那天,我偶然發(fā)現(xiàn),銀灰色的盆底有好幾處大小不一的黑點,好奇之下問母親,母親說盆漏水了,請補鍋匠修補的。后來我發(fā)現(xiàn),家中的搪瓷缸子、鐵碗等物件下面也有補過的痕跡。歲月流逝,母親始終“修修補補”,連衣裙破舊了,就改成半身裙,然后又改成圍裙,最后還要變?yōu)槟ú肌2皇琴I不起新的,勤儉節(jié)約是母親的生活方式,她總是笑著說:“習(xí)慣了。”修舊如新給她帶來了成就感。
年幼的我便知道,衣服破了可以縫補,器物破損也可以修補。用勤勞的雙手,智慧的心靈,賦予舊物件重新煥發(fā)光彩的機會,這難道不是對生活的一種熱愛?
近年來,以修復(fù)陶瓷、紫砂器物為主的大漆修復(fù)工藝日漸流行。無論是首都北京,還是古都西安,或是古城大理,傳授大漆修復(fù)技藝或開展大漆修復(fù)的工坊層出不窮,且學(xué)習(xí)者以年輕人居多,給這門老手藝增添了新鮮能量。秦嶺是中國生漆即大漆的主要原產(chǎn)地,也是中國漆藝發(fā)源地之一,大漆修復(fù)工藝在陜西流傳已久,破碎的陶瓷、斷裂的木琴、木制家具等都可用大漆進行粘接修復(fù)。
修補的殘損物件中很多是日常用的紫砂壺、普通的竹盒或茶盤,這些平常器物,因為主人長久的使用便有了溫度。修復(fù),是一份對器物的憐惜,是一種補償?shù)哪托模绻軌蜃约簞邮郑敲疵恳淮涡扪a都將是一種溫度的疊加,傾注其中的是對物件的珍視、對情誼的尊重。
其實大漆修復(fù)和做人一樣,人的一生總會遇到挫折、會受傷,然而正是這些傷痕塑造了現(xiàn)在的你,要知道,修修補補才是人生常態(tài),不畏磨難才能勇往直前。一個物件也是如此,難免磕磕碰碰,破損后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買新的”,而是修理補綴,面對修補過后的缺陷也不刻意掩飾,對不完美事物的接納與寬容是一種智慧。
在物質(zhì)日益富足的當(dāng)下,有的人逐漸忘記修補的概念,需求轉(zhuǎn)為欲求。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有的人習(xí)慣一切都匆匆、草率,物件一旦破損,大多遭到丟棄。與之相比,當(dāng)你靜下心來,摒棄雜念,認真端詳,細細摩挲,專注于修繕一件破損器物,讓其重獲生機,你難道不是在修補自己的心?(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