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些天,周建仁的魚米又到豐收的季節了。
我和周建仁再次見面是今年立秋后的一天,距離上次見他轉眼已一年有余。我是傍晚時分抵達周建仁稻花魚養殖基地的,他正在田里撿田螺,身上沾著斑斑泥點。稻子開始抽穗包漿,青澀稻殼里包裹著圣潔的白漿,那是米的液態和初始,米的精華和靈魂,最高級最營養的植物蛋白,也是稻花魚的最愛,魚兒紛紛躍出水面吞食著。
撿田螺曾經是鄉村少年一大樂趣,但一度隨著農藥化肥的濫用,田螺瀕臨絕跡,撿田螺的少年也難覓蹤影。我已三十多年未撿田螺也未見過撿田螺的人,剎那間,濃郁的鄉愁有如陳年老酒,彌漫我的五臟六腑。
周建仁的田里有很多田螺。雖然水被周建仁攪得有些混濁,拇指大的田螺依然隨處可見,大多形單影只匍匐著,也有少數疊加或者抱團。我情不自禁下田,與周建仁一起撿起來,仿佛穿越回少年時代。
我的到來,令周建仁興奮不已。晚上,就著薄荷炒田螺,我倆“把酒話魚米”,此味只應天上有。周建仁告訴我,稻花魚和生態米的養殖和種植規模比去年翻番,加入的農戶翻番,收入也將翻番……
小時候,周建仁從語文課本第一次接觸到“魚米之鄉”這個詞語時,首先提了一個尋常問題:“老師,我們這里是魚米之鄉嗎?”語文老師答曰:“那還用說,當然是,你不是經常吃魚,天天吃米飯嗎。”
于是周建仁提了第二個問題,這個問題不尋常:“既然是魚米之鄉,那為什么我們田里只有稻子沒有魚?”語文老師愣了一下:“魚在河里嘛,田里怎么會有魚呢,田里只有田螺、泥鰍和黃鱔。”
周建仁說:“那就不能叫魚米之鄉,只能叫螺米之鄉、鰍米之鄉、鱔米之鄉。”哄堂大笑。語文老師敲了一下周建仁的腦袋,嗔道:“小小年紀,不要鉆牛角尖!”
長大后,周建仁發現田螺、泥鰍、黃鱔還有青蛙越來越少,有幾年,稻花香里一片寂靜。之后,周建仁成為游子越走越遠……
周建仁畢業于一所體校,當了幾年體育老師,之后辭職四處打工,主要從事高空作業,收入雖高風險更高,不止一次遇險,有驚無險但心有余悸。兒子出生第三年,周建仁告別打工生涯,回到老家縣城。
雖然小有積蓄,但禁不住“坐吃山空”。年紀輕輕,總得干點什么!
一天晚上,周建仁做了一個夢,夢見家鄉福建光澤縣止馬鎮仁厚村綠油油的稻田里,密密麻麻的魚兒游弋于稻株之間,他光腳站在田里捉魚,使出渾身解數,滿身泥漿卻兩手空空。一條四指寬的金鯉,猛地一個魚躍,尾巴扇在周建仁臉上,把他扇醒了。
醒來后,回憶當年的童稚之問,周建仁猛一拍腦袋,想起一個養稻花魚致富的同學,心說我何不回家養稻花魚?周建仁風塵仆仆找同學暢敘“魚”情,同學聽了他的夢,哈哈大笑:“看來冥冥之中注定你要養稻花魚。”
2017年春,從同學那里取經回來的周建仁,試養了六十畝稻花魚,第一年就虧了,魚苗投放那么多,收獲卻那么少(少了三分之二),既沒人偷又不見死魚,百思不得其解。
周建仁趕緊請同學前來指導,行家一眼看出問題:水溝和田埂太低,導致田里蓄水量太淺和水溫升高,缺氧使得“魚急跳墻”,鯉魚本來就是跳高健將,缺氧跳得更高,跳進咫尺之遙的小溪逃之夭夭。加之水溝太低,水溝排水管道太小,一下雨,田里的水就漫進小溪,鯉魚不用跳,便隨波逐流到溪里。
后來,筑高水溝田埂、更換大口徑排水管道,鯉魚跳不出去了,下暴雨時水也漫不出,鯉魚只能以田為家。
2018年,養殖面積擴大至一百五十畝,投放魚苗一萬二千斤,收獲時還是少了五分之一。魚不是逃跑而是被偷,不是被人偷而是被鳥偷。天網恢恢,監控畫面鐵證如山。
“小偷”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鷺,不能捕殺!周建仁倒是想得開,豐收成果不僅與鄉親分享,還順應自然法則與動物分享,稻魚共生,人鳥共享。如果白鷺盡了,就證明環境差了,稻花魚品質也不會好。
養殖基地在沒有任何污染的村莊源頭,當然,正如空氣再好人光靠呼吸也活不了,水質再好魚光喝水也長不大,還要吃稻花和蟲子,那才是它們的營養。
有的人怕稻子長蟲,便噴灑農藥;周建仁不怕,蟲子越多鯉魚伙食越好。監控畫面里,無數魚兒張著小嘴,彈跳著爭食蟲子的情形,會把人看醉。
有的人怕稻田地力不足和長草,施以化肥和鋤草劑;周建仁不怕,魚糞是最好的有機肥。至于草,必須人工拔除。草其實不多,都說熱鬧的馬路不長草,熱鬧的水田也是不容易長草的。
原生態的稻子,稻花芬芳馥郁,招蜂引蝶。養殖基地一旁溪壩上,一字排開著一百多個蜂箱,稻花香里說豐年的時候,不僅“聽取蛙聲一片”,還“聽取蜂聲一片”,也“聽取魚聲一片”。魚躍出水面的“撲哧”聲,有如嬰兒戲水聲,天籟也。
秋天到了,稻子黃了,魚兒肥了,游客紛紛組團前來捕魚,游子也被誘引回來,寂靜的村莊頓時人聲鼎沸。
放干田里的水,魚兒奮勇涌進水溝,那可真是“稻田水呀魚打魚”。穿得花花綠綠的男女老少,爭先恐后跳進溝里摸魚。魚實在多,多得纏腳,有人還摸到了田螺、泥鰍、黃鱔……
最熱鬧最醉人的,要數豐收節那天。
抓魚、割稻、脫粒、鋸木等趣味運動讓人欲罷不能樂不思蜀,大祠堂一擺七八十桌的流水席,更是讓人津津樂道吃了還想吃。米飯和稻花魚(煲湯或者紅燒),是流水席上的主食,米“吃新”,魚“吃鮮”,吃出快感的人忍不住大叫起來:“太好吃了,太新鮮了。”
飯香彌漫,魚香氤氳,整個村莊好似沸騰的火鍋,沖天香陣透仁厚。豐收喜悅像一壺老酒,醉了人醉了天醉了地醉了萬物。
“夢想成真”的周建仁,更有一種魚躍龍門的感覺。經過嚴格考核和篩選,周建仁成為八閩大地的“大地之子”,為稻魚共生產業和鄉村發展,帶來新機遇。
“大地之子”計劃致力于通過挖掘有公心、有領導力、有行動力的鄉村發展帶頭人,并為之提供持續三年的資金支持、村莊診斷、能力建設、資源鏈接、跨界合作等多樣化支持,進而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周建仁的聯農合作社受到更多關注,獲得更多支持和資源,合作社種植和養殖的稻花魚米和稻花魚,進入多家門店超市銷售,與此同時,稻花魚米還遠銷外省,市場前景看好。
今年,周建仁版的“魚米之鄉”規模翻了一番,除了仁厚村,還在另外四個村復制了四個養殖基地。農戶通過入股、承包、務工等合作模式獲得收益。
仁厚村農戶大多都養起了稻花魚,村里使用化肥農藥的稻田越來越少,生態自然越來越好。仁厚,一步步走向富裕,全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往年入股,都是周建仁占大股農戶占小股,今年倒過來,并將一直延續下去,農戶占大股(百分之七十)周建仁占小股(百分之三十),周建仁提供魚苗技術負責銷售,將農戶積極性提升到最高,難怪村民都說,此舉是大智慧大仁厚。提到未來的夢想,周建仁憨笑著說:“希望將‘魚米之鄉’擴版至‘清明上河圖’那般遼闊壯美……”
永懷仁厚之心,深耕細作鄉土,讓魚米里的鄉愁永遠流傳。(邱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