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檢監察報》報道福建加強生態環保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做法:一山一水都是寶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發布時間:2020-09-01 09:21

  8月的福建省長汀縣,層巒疊翠,景色宜人。漫步在長汀汀江國家濕地公園棧道,云煙氤氳、鳥鳴清脆,山青、水碧、草美……那一抹抹綠色令人心曠神怡。

  從“山光水濁”到綠水青山,長汀,這座小山城的綠色蛻變,是福建省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縮影。

  “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抓的建設。”福建歷屆省委牢記囑托,紀檢監察機關強化政治監督,以滴水穿石的韌勁,推動綠色發展理念在八閩大地生根開花。

  “我的家就在花園里。”見到記者,黨的十九大代表、長汀縣策武鎮南坑村黨支部書記沈騰香指著在建的游客接待中心自豪地說,“山青了,水綠了,發展生態旅游,把項目資金用到刀刃上,南坑村成了鄉村旅游示范村。”

  順著她手指的方向望去,遠處群山連綿,蟲鳴鳥叫;近處綠樹成蔭,夏花絢爛……宛若一幅山水畫卷,在眼前鋪陳開來。

  “過去,夏天陽光直射下,最為嚴重的地區地表溫度可達70多攝氏度,是名副其實的‘火焰山’。”沈騰香回憶說,當年剛到南坑村時,漫山遍野都是極度貧瘠的風化粗砂土,舉目盡是赤紅色,“山光、水濁、地瘦、人窮”是當時生態惡化、生活貧困的真實寫照。

  “綠”從何來?

  轉變發生在千禧年前后。2000年2月,在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的倡導下,福建省委、省政府將長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確定每年由省級有關部門扶持1000萬元資金。長汀治山治水的大幕就此拉開。

  福建省領導掛鉤11個水土流失重點縣,67個省直部門協同發力,打響了水土流失治理攻堅戰,水土流失治理的“長汀經驗”成為福建生態省建設的一面旗幟。

  “這一山一水都是我們的‘寶’,盜采稀土破壞生態的行為,實在令人氣憤。”住在長汀縣三洲鎮桐壩村汀江河邊上的村民老俞說,原本山上有個廢棄稀土礦場,唯利是圖者利用化學藥物盜采稀土,破壞土壤環境,對下游水質也有極大的隱患,村民們憂心忡忡。

  在長汀縣紀委監委的督促推動下,三洲鎮黨委政府立即協同相關執法部門對盜采稀土點進行查封整治,將案件移送司法機關,同時,建立林地網格化管理制度,加強林地巡查,對破壞環境問題進行“點穴式”治理。如今,汀江水映照著兩岸的樹木,水清如鏡,沿江濱河步道給周邊群眾帶來滿滿的獲得感。

  “汀江水是我們客家人的母親河,在打造‘水清、岸綠、景美、生態、安全’的進程中,紀檢監察機關要找準定位,立足監督的再監督。”長汀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縣監委主任熊瑞春介紹,今年3月,在省、市紀委監委的指導下,縣紀委監委制定出臺實施方案,聚焦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情況開展專項監督檢查,緊盯水土流失治理主體責任落實,項目建設、資金管理等環節腐敗和作風問題,跟進監督、精準監督、全程監督。今年1至7月,共查處涉及水土流失治理中的違規違紀違法問題19起47人,其中給予黨紀政務處分5人。

  加強生態環保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在八閩大地已是常態:莆田市紀委監委制定出臺強化木蘭溪流域系統治理專項監督具體意見,深化落實“一案雙查”機制,對責任不落實、監管不到位、保護生態環境不力的黨員干部嚴肅追責問責;武平縣紀委監委今年以來通過調研督查發現問題10個,提出整改建議4條。

  觸動“復綠鍵”,建設生態八閩的“蝴蝶效應”顯現。如今,作為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清新福建、生態福建成為響亮品牌。“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生態文明建設正在譜寫福建發展新篇章。(中國紀檢監察報記者 王新民 張琪彬)

【責任編輯: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