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書記,有空的話,從西坪拐進來,品品我們家的新茶……”今年安溪鐵觀音春茶上市后,我經常接到祥華鄉珍山村村民這樣的電話,其中不乏之前的貧困戶。
雖然我人還在安溪的扶貧駐村一線,但離開珍山村已經快三年了,還有這么多的村民記得我、掛念我,這讓我感到無比欣慰、無比幸福。
因為二度駐村、六載扶貧,有過彷徨、有過艱辛、有過淚水,但只要看到貧困村民的一張張笑臉、聽到他們的一聲聲笑語,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正如一首歌這樣唱的:“陽光總在風雨后,請相信有彩虹……”
蔡奮山與留守兒童在一起
2014年4月,我被組織選派到安溪縣祥華鄉珍山村擔任第一書記,當時有人說我是去“鍍金”的,為自己搭平臺;也有人說我剛從部隊轉業到省審計廳,業務一竅不通,是單位的“邊緣人”,才去駐村的。
面對議論,我有點畏懼,但我選擇沉默。因為多年的部隊生涯,練就了我“服從就是天職”的軍人本色。況且,在兩次參加聯合國駐海地維和期間,當地貧窮落后的面貌讓我難以忘卻。如果能用一己之力,為一個地方哪怕是一個貧困戶做點什么,也是轉業后人生價值的體現。
帶著這份誠惶誠恐的心情,我背上行囊,來到了離安溪縣城近百公里的珍山村。
出乎我意料的是,從鄉政府到珍山村16公里的路走了快一個小時,彎、陡、險三個字刻入了我的腦子里。我隱約感覺到,路的問題可能是頭等大事。
珍山村公路
果真如此,剛入村的那幾天,修路問題是我聽到最多的意見。“蔡書記,你來了,要是能把我們這條路修好,我們就服你!”那一刻,我知道,他們對我有點不信任,但更多地是期待、是盼望。因為路不好,這里好茶低價賤賣,村民抱著“金龜”卻富不起來。
路怎么修?幾千萬的資金,要怎么爭取?那會兒,我內心深處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壓力,也有點害怕。但我對自己說,我曾參加兩次維和任務,遠離祖國,面臨動蕩不安的局勢,遭遇過7.3級大地震,我都從“鬼門關”走出來了,還有什么比這更可怕的?
都說信念是前行的燈塔。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啃下這個硬骨頭。之后,我硬著頭皮,上省城、跑市區、進縣城,要項目要資金……最終,總投資3000多萬元的16公里蜿蜒崎嶇的懸崖山路變成了平坦寬闊的美麗村道,村里通上了往返縣城的定期班車,人員和貨物可以便捷直達城市,解決了珍山等4個村1.1萬余人的出行難題,農產品特別是茶葉運輸難、售賣慢、價格低等問題迎刃而解。
也許是被我忙碌的身影打動,在修路過程中,一幕幕感動天感動地的事在這個小山村上演:有的主動將紅線范圍內的茶園、菜園無償提供;有的村干部摔傷了頭,包著紗布堅持在現場;有的義務到施工現場值班、督工;有的表示要捐資助力……
擴寬改造后的珍山村公路
路通百通。村民的改變意識、發展意識也被激發出來。我一鼓作氣,從當地的產業資源入手,創建“制茶能手+貧困戶”的抱團模式,深耕茶業這篇當地最為突出的產業發展“文章”,實施14個扶貧開發項目,村民們的腰包一天一天鼓了起來,珍山村成了省級產業扶貧示范村、教育扶貧示范村、美麗鄉村重點村。
一分耕耘,一份收獲。回眸三年的扶貧駐村生活,讓我深深感到,只要用心用情用力,群眾就會認可你、尊敬你、支持你,這是在機關工作中無法體會到的。特別是安溪人“待客如喝茶”,把我當成“新安溪人”,讓我有種從來沒有過的歸屬感、充實感、成就感。這種感覺深深刻在我的心坎里,就像茶樹扎根泥土一樣,扎得越深,茶樹長勢越好,茶葉香氣越濃。以至于2017年4月結束珍山村的駐村回到省審計廳后,習慣性地打打電話,問問村里的情況。
2017年10月,省里又組織第五批省派駐村的報名,我當時很糾結,在我心里安溪不是故鄉卻勝似故鄉,很想再去施展抱負。
“真的還想再去,你是不是瘋了?單位成為過客,家里成為驛站。”這個時候,同事們、親戚們向我投來了不理解的目光。
蔡奮山代表龍地村和制茶大師結對合作
是啊,我至今工作22年,在福州呆的時間不足兩年。在單位,沒有盡到一名“新兵”的職責;在家里,沒有盡到一個兒子、一個父親、一個丈夫的責任。但之前在安溪三年建立的感情、留下的汗水、帶來的收獲,令我難以忘懷。而且,在我看來,父親給我取名“奮山”,就是希望我人生的奮斗歷程中不忘山里人,“吃水不忘挖井人”。
家里人看出了我的心思,鼓勵我說實在想去就去。于是我再一次來到安溪,擔任西坪鎮龍地村第一書記。
由于之前通過在珍山村的磨煉,加上熟識的安溪人,進駐龍地村后,我很快適應了新的工作環境。因為在這里,有很多跟珍山村相似的地方:都是茶葉主產區,但發展比較滯后,還有部分群眾生活在貧困線下;都是路難走、人難留……
我一面修公路、修學校、搞飲水工程,一面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產業扶貧上。積極推行“大師+貧困戶+基地”的模式,建設大師示范茶園,開展“一對一”技術幫扶活動,提升茶葉品質,推動“茶葉富民”。
蔡奮山聯系制茶大師,現場指導茶農做好茶園管理
與此同時,通過調研,我發現月嫂、保姆的市場供不應求,而閩南女溫順、勤勞、質樸的特性正好就是一座金山、一大優勢。在我的倡議下,我聯合在安溪的其他14名省派駐村第一書記,依托縣里有關部門,開辦月嫂培訓班。沒想到,這個小小的舉措,成為安溪婦女脫貧致富的新品牌。現在,安溪的月嫂很是搶手,廈門等地紛紛前來聘請,月工資上萬元。
嘗到“甜頭”的我,又陸續組織開辦了電工電焊、藤鐵工藝等培訓班,組織貧困戶接受技能培訓,讓他們有了一技之長,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廣。
蔡奮山在龍地小學跟學生交談
前不久,我接到龍地村一位鄭姓貧困戶的電話。他告訴我,通過技能培訓,他在深圳電子廠做技工越來越上手了,一個月下來至少有五六千元的工資收入,加上愛人在家制售紅酒、加工糯米粉,一年下來收入可達15萬元。電話那頭,他還說是我改變了他家的命運,他會好好干,爭取做出一番新成就。
接到這樣暖心的電話,我既為他“加油”,也為自己“加油”。因為扶貧駐村雖然有時點,但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最近,我在跟龍地村村干部、社會賢達一道,謀劃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如何有效銜接的課題。相信不久之后,龍地村一定會龍騰虎躍、地富業豐。
口述:蔡奮山(省審計廳派駐安溪縣西坪鎮龍地村第一書記)
整理:陳寶福 張曉斌
供稿|安溪縣紀委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