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百里洲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發布時間:2020-08-04 10:01

  百里洲位于長江中游湖北荊江段首段,是萬里長江第一大江心洲,《百里洲紀事:一線脫貧攻堅實錄》內容即來自該江心洲的精準扶貧現場。書中真實記錄了發生在那里的12個脫貧故事,以百里洲為切片,向讀者呈現了當下中國脫貧攻堅事業中,鄉村百姓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深刻變化。

  《百里洲紀事:一線脫貧攻堅實錄》別開生面、令人耳目一新,其特質性不僅在于精細化描寫了廣大農村脫貧的過程和幫扶措施,而在于作者朱朝敏的創作凸顯了一個個貧困人口內心的“結”,對這些“結”的溯源式的呈現和解“結”的過程,使這部作品脫穎而出,以其獨到的質地和氣象,在扶貧題材文學創作中具有了創造性、開拓性價值和意義。

  精準扶貧是時代的宏大敘事,作者本人是親歷者、在場者,又是思考者、記錄者。三四年來,她一直堅守在脫貧攻堅的陣地。她的目光穿過時代的大幕,聚焦于一個一個具體而鮮活的主角——扶貧對象和幫扶人員:12個精準扶貧事例,12個家庭,12個扶貧干部。而每個人物、每個故事,都被賦予不一樣的敘述角度和方式。在她的筆下,我們得到全新的認知,這就是貧困戶的物質脫貧固然重要,而困窘的精神和心理的“脫貧”才是應該更加關注的。在12個故事中,每個貧困戶的致貧原因和貧困表現迥異,而不同的致貧心結,才是“貧”與“困”的內核。

  如《我們想要虞美人》中的覃老太,年逾八十,兒子出走多年毫無音訊,她這個孤寡老人是個硬核的扶貧對象,她的硬核在于,拒絕一切幫扶,也拒絕承認自己是貧困戶,卻為了她的“理想”而孜孜不倦地追求。《塔燈》中的楊勇,年逾六十,思維時而迷糊、經常“跳閘”,卻鍥而不舍地找尋出走多年杳無音訊的妻子。活生生的現實永遠超過文學的想象,這些現實中的人物鮮明的性格勝過作家的創造。他們在意的不僅是物質的脫貧,更呼喚心中的“結”的解除。在這里,作者對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記錄,對幫扶人員親情幫扶的描述,無不是朝內挖掘,既冷峻地勘探生活的隱秘,又深情地打撈精神的珍珠,托出人類的尊嚴,捧起人性的光輝。事實上,真正有價值的寫作,正是這種貼近心靈的寫作。

  島與水,共生又互搏。人類和水的博弈已有幾千年歷史,水既讓島上居民長期處于動蕩不安中,也使人們無時無刻不接受水的哺育和滋養。這種砥礪,也隱喻了文學與現實、作家與生活的關系。朱朝敏深入“孤島”,原鄉原土,實景實人,故土根植于骨血的密碼,使她與鄉人親密相融,感同身受,體貼入心,但她又能走出“孤島”,以文化人類學的視野,關注關懷那些深藏在歲月和生活風霜下的靈魂:在物質的窘迫中,他們更需要精神和心理突出重圍,獲得新生。(李一鳴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辦公廳主任、中國傳記文學學會副會長)

【責任編輯: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