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孔子同一天生日,他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批博士生導師;跟錢學森一同工作,他是我國航空航天與國防事業背后的無名英雄;幾經起落,他卻篤志科研,成就卓著,卻像普通老師一樣每天拿著公文包準時出現在實驗室里。
他就是我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童秉綱。近日,童秉綱在京逝世,享年93歲。
開創哈工大的“八百壯士”之一
1927年9月28日,童秉綱出生于江蘇省張家港。這一天,也是孔子的生日。與孔子一樣,在童秉綱一生中,教師是他最重要的身份之一。
1950年,他從國立中央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后,被分配到哈爾濱工業大學讀師資研究生。
哈爾濱工業大學始建于1920年,但它真正的發展壯大,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為了把哈工大建設成中國的社會主義工科大學,國家需要打造一支出色的師資隊伍。為此,哈工大開辦了師資研究生班。
研究生班前后辦了三屆,他們后來都成了新中國科研建設的中堅力量。所謂“八百壯士開創哈工大”,而童秉綱正是“八百壯士”中的第一批骨干。
1952年,研究生還未畢業的童秉綱開始在蘇聯專家克雷洛夫的指導下展開教學工作。由他擔任教研室代理主任,講授理論力學課程。中國早期的工科教育中,理論力學是基礎中的基礎,學生如果不能深入掌握這個基礎,就很難有更長遠的發展。
為了將理論力學課教好,童秉綱在讀研時便下苦功研究教學法,編寫了《理論力學教學方法指導書》,解決了理論力學授課中“理論容易習題難”的問題。
1953年,童秉綱研究生畢業,被任命為哈工大理論力學教研室主任,這一年,他26歲。
在教了五年理論力學之后,童秉綱主編了《理論力學》講義。該講義總結了教學中的實際經驗,并擺脫了蘇聯經驗的影響,形成了具備中國特色的教學研究成果。
協助錢學森建設專業教學體系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急需大批尖端科技人才,特別是在新興的邊緣科學技術領域,如核物理、空間科技等。1958年,錢學森等人提議以中國科學院的科研力量為基礎,創辦一所新型的社會主義大學,于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應運而生。
1961年,童秉綱調任北京,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任教,協助系主任錢學森、室主任林同驥建設該專業教學體系。秉承著培養技術科學研究型人才的理念,近代力學系的學生既需要有理論基礎和技術基礎,還要了解工程。他到中科大以后,錢學森交給他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給學生補課。
在給學生補課的同時,童秉綱也在錢學森的影響下,開始接觸空氣動力學這一新興領域,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83年,童秉綱被任命為近代力學系主任,兼任流體力學專業教研室主任。1987年至1989年,童秉綱耗費兩年精力,與同事一起合編了《氣體動力學》教材,該書1990年出版,1995年獲得了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1998年,又獲得了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45歲搞科研,成為第一批博士生導師
童秉綱的科研工作一直到1972年才正式開啟,當時他已經45歲了。幾經起落的他,并沒有灰心喪氣,而是抱著“人生總還是要做點事情的”信念,專注于空氣動力學方面的研究。
1974年至上世紀80年代中期,童秉綱先后協助航天五院、航天二院、航天一院等機構解決了一系列對衛星回收艙、導彈動態穩定性導數的計算方法問題,為我國偵察衛星、反導彈、洲際導彈等戰術、戰略導彈的研制提供了理論支持。
1979年,童秉綱完成的“衛星回收艙(短鈍錐)再入的壓力分布與動導數計算方法”和“橢圓鈍錐動導數計算方法研究”兩個項目獲得了國防科委科技成果獎四等獎;1987年,關于戰術導彈動導數計算方法的研究獲得了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1年,年逾半百的童秉綱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第一批博士生導師,這意味著他學術生涯延長了10年,可以到70歲再退休。
1984年至1985年,本打算只是出去“見識”一下的他,卻迎來了科研黃金期。在美國訪問時,童秉綱從加州理工學院的吳耀祖教授處了解到生物運動力學這一前沿學科分支,回國后便開始了該領域的研究。他與程健宇、莊禮賢首次提出了模擬魚游三維流動效應的“三維波動板理論”,這一理論被認為是當時該領域最重要的進展之一。
1987年,童秉綱提出了在北京成立“空氣動力學科研點”的建議。1988年,空氣動力學實驗室成立。之后,童秉綱在非定常流與渦運動的若干問題和航天器氣動加熱的氣動熱力學等方面都取得了進展。1990年,童秉綱主編了《非定常流與渦運動》一書,至今該教材在讀者中仍享有盛譽。
1997年,童秉綱當選為中科院院士。
回顧自己的一生,童秉綱用十六個字進行了總結:逆境很長、服務很多、很晚創業、小有成就。(圖文由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采集工程項目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