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的智慧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發布時間:2020-07-14 09:23

  祖母為人謙和、友善,對子女和祖父更是寬容、體諒。祖母勤勞能干,善持家,是家里的主心骨。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有一年立春后,家鄉久旱無雨,春天少雨極為罕見,人畜喝水都困難,就連村旁深不可測的緯絲潭里的水,都被鄉民“舀”至幾丈深。

  常言道:春耕不成,必有饑荒。祖母凝視著舊屋的白灰墻,尋思著一家人如何度日。過去農村舊屋隔墻,都是用細竹編成的,兩面糊上白灰。祖母用家里的石磨,把自家稻米磨成漿,濾去多余的水,把黏稠的米漿當白灰糊墻,再撒上細灰做舊,不仔細瞧與白灰墻無異。這些活都在晚間,家里老小睡下了,祖母與祖父一起悄悄完成。

  某天,祖母娘家鄰居急匆匆上門報喪,說祖母的母親去世了。祖母淚眼婆娑,深信不疑。當下雖然生活條件差,但不能虧待報喪人。祖母在里屋搜尋了半天,才端出一碗米粉湯待客。報喪之人用完米粉,一抹嘴說還要回去幫忙先走了。祖母哀傷不已,送走客人后,簡單收拾回娘家奔喪。結果,此事子虛烏有。后經了解,是祖母娘家鄰居饑餓難忍,才出此下策。此后幾十年,祖母偶有回娘家,那鄰居從不敢見她。祖母卻總是一臉笑容,說,一碗米粉而已,與人計較什么呢?

  祖母平生歷經艱辛,她倍加珍惜生活。勤儉節約是祖母的習慣,每年家里種的番薯有些霉爛了,她都不肯丟棄,切掉霉爛處煮了自己吃。祖母常說:“此身苦累無怨言,但求子孫好日子。”

  祖母時常教育后輩,遇事無論多生氣,也不要砸東西,先到村口轉轉,心情就會得到緩解。如果一生氣就砸壞東西,等氣消了,見到一地碎物,后悔就遲了。

  看有些富家子弟亂擇友,不看人秉性,經常一起大吃大喝,祖母便告誡晚輩,要慎交友,交好友,平生知己有幾人足矣。

  在家庭略有積蓄時,祖母便把孩子們都送去讀書,她說,求財恨不多,財多傷人子。錢財乃身外之物,只有教子讀書明理,懂得尊重禮讓,才能睦族興家……

  時光匆匆,祖母已離開我半個世紀,但她的土道理依然不過時,她的智慧始終閃爍著光芒。

  (作者陳啟西 單位:福建省寧德市紀委監委)

【責任編輯: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