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社)成立不久,葉圣陶引進了倫敦大學遺傳學博士方宗熙(1912—1985)。方宗熙在人教社工作時間不長,卻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組建了生物組、生物編輯室,主編了中學生物全部四種教科書——《植物學》《動物學》《人體解剖生理學》(《生理衛生學》)《達爾文主義基礎》,以及小學《自然》教科書。這既是人教版第一套教科書的一部分,也是首套全國通用生物和自然教材。之后,方宗熙應童第周之邀,擔任山東大學(青島)生物學系教授,后歷任山東海洋學院(現中國海洋大學)遺傳教研室主任、生物學系主任、副院長,兼任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中國遺傳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海洋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全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并兼任《遺傳》雜志主編、《海洋學報》副主編等,成為我國著名的海洋生物學家、遺傳學家和科普作家。此外,方宗熙還被選為全國第三、五、六屆人大代表,政協山東省第四、五屆委員會副主席等。
來人教社之前的方宗熙
方宗熙,又名方少青,福建云霄人,1912年4月6日出生在一個小手工業者家庭。青少年時代的方宗熙,十分好學上進,異常勤奮努力,很有學習“原力”。他自己說過:“上初中時,每天天還沒亮,我就起床在油燈下念書。放寒暑假,我從不去閑逛,除了參加家務勞動,就是埋頭看書。在廈門大學上學時,我每天的活動都是有規律的。早晨很早就起床,早餐前先念一兩小時的書,課余大半時間是‘泡’在實驗室里,按要求做未做完的實驗或做自己設計的實驗;晚上,大部分時間是在圖書館,那里有我的‘固定’座位。”
方宗熙1929年考取廈門大學預科,后入本科,主修生物,輔修化學,最感興趣的是遺傳學和進化論。在學期間,成績優秀,獲得“清寒學生獎金”“陳嘉庚獎學金”,并創建“廈大生物學會”(學生組織)和《廈大生物學會期刊》,發表了許多文章,顯露出了對海洋生物研究和創作的不凡才能。
1936年方宗熙大學畢業留校任教,翌年回母校云霄中學教生物課。1938年初漂洋過海,先后赴印尼巨港中華中學、新加坡華僑中學任生物學教師兼教務主任。他的課深入淺出,十分生動,注意講解救國救民的道理和引導學生鉆研科學問題,深受學生喜愛。他還在胡愈之創辦的《風下》刊物上發表了不少科普文章,如《公雞變母雞》《子女為什么像父母》《換血救命》《細菌是怎樣生活的》《為什么要研究生物學》《談姑表結婚》《從白癡低能講起》等,還曾寫過一部連載小說。
1947年,方宗熙得到友人資助和英國獎學金,遠赴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攻讀人類遺傳學博士學位。1948年在英國的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并不斷地給胡愈之的《風下》和《現代周刊》寫“倫敦通訊”。1950年5月,方宗熙獲得博士學位,向東回國受阻,便向西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做訪問學者。半年后,在異國他鄉漂泊13年、38歲的方宗熙回到了祖國,經出版總署署長胡愈之介紹,先到總署編審局擔任編審,接著又調到人教社負責編寫生物教科書。在人教社成立之初,國家選調了一批優秀的教材編寫者,他們都是專業出身、教學經驗多、文字能力強、學術研究深,其中不少人多年從事教材編輯工作,也不乏留學經歷者。從方宗熙的經歷來看,他是生物學科教科書編寫者的合適人選,具備了作為國家教材編寫者應有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
在人教社工作的方宗熙
關于方宗熙來人教社,葉圣陶1951年5月3日的日記里有一段記載:“方宗熙君校訂世英之自然地理,指出錯誤數處,為之重寫,皆甚切要。……以往通過書稿太隨便,今后宜取嚴格。然如何得人審閱,實為最難解決。方君畢業于英國,得博士,系愈之避地南洋時之友人;近來總署,以后將請其轉入教育社,主持生物一組。我社向無生物組,今從自然組分出,所余者改名數理化組。”可見方宗熙的“出場亮相”很不一般,讓葉圣陶另眼看待、印象深刻,并決定調其到人教社工作。1951年5月15日,人教社生物組成立,組長方宗熙,組員李滄、濮源澄。1952年7月,生物組擴充為生物編輯室,人員有所增加(任樹德、江乃萼)。
與方宗熙同時在人教社做編輯組長或室主任的,都是年齡比他大、資歷比他深、從業時間比他長的名家學者,并且生物組(室)的工作人員也是最少的。但是,作為教材編寫新秀的方宗熙,所做的工作一點也不少,其“出場亮相”不一般,“出手招數”也很不凡,僅僅兩年時間,成果相當可觀——主編中小學生物和自然教科書6種19冊,發表有關生物教材論文6篇,還出版3部著作(含合譯2部)等。
方宗熙到任后第一項工作是“校訂”林英、文彬如編的《初級中學生理衛生課本》(人教社1951年8月版)。接著,他便投入所有生物教科書的自編工作,即初中課本《植物學》《動物學》《生理衛生學》和高中課本《達爾文主義基礎》。這些課本均為上下冊,1952年春季由人教社出版,助編者李滄、濮源澄。這套教科書大都以東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編譯蘇聯的各種生物教材為藍本改編而成,依據的是教育部1951年《中學生物科課程標準草案》。
方宗熙編寫的初中生物課本
方宗熙又根據教育部1952年編訂的《中學生物教學大綱(草案)》,結合材料和我國實際,對上述初高中生物教科書進行了全面修訂,并都合并為全一冊,均于1953年春季由人教社出版。其中,初中課本《生理衛生學》改稱為《人體解剖生理學》,又與任樹德合編了高中課本《人體解剖生理學》。
方宗熙還主持編寫了高級小學課本《自然》(上下冊,編者方宗熙、陳同新、江乃萼、周芬、許南明、任樹德,人教社1953年3月原版)。本書參照蘇聯小學自然課本編寫而成,適用于小學五六年級。1954年該書改為四冊,并加上彩色插圖。方宗熙編寫的上述教科書,均入選教育部和出版總署發布的春秋兩季中小學教科用書表中,并成為新中國第一套生物通用教科書和小學自然統編教材。
對于方宗熙編修這些課本的情況,《葉圣陶日記》都有記載,如“方君之稿甚好,言動物進化,井井有條,余深感滿意。”“兩個月內共改稿六種,方君之稿四種,余者化學與外國經濟地理也。”“看方君等所撰自然稿十余頁。系根據蘇聯之小學課本,一部分以水為中心,一部分以礦藏為中心,敘述方法甚佳,循序漸進,淺顯易曉。余告方君等此稿給小學生讀,尤宜注重語言,不可留有文字上之障礙。”1980年《人民教育》雜志記者采訪方宗熙后寫道:“書稿寫出以后,葉老總是親自審閱,并且一字一句地修改。有時還要把方宗熙找去,仔細地告訴他為什么要這樣修改。葉老說,你的文章還有‘洋氣’,許多句子太長了,我國文章的特點之一是短句子。后來方宗熙常對別人說,葉老是我的文字老師,我受他的教益非淺。”
此外,配合中學生物教材的使用和教學工作,方宗熙在《生物學通報》《人民教育》等雜志上發表了6篇論文,出版了1部科普著作《古猿怎樣變成人》(開明書店1952)。他還與周建人、葉篤莊合譯了達爾文的兩部名著《物種起源》和《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分別于1954、1955年由三聯書店、科學出版社出版,成為生物學界必讀的“教科書”。
方宗熙在人教社工作僅僅兩年,卻編了這么多教材,寫了這么多論著,可以想見他當時該有多勤奮、多投入啊!他的夫人江乃萼在他去世后所撰寫的回憶文章中也說:“二年的時間,如果不夜以繼日,是寫不出那么多書來的,在我的記憶中,在這兩年里,他沒有去過頤和園、故宮、北海、天壇,觀賞北京雄偉壯麗的名勝古跡!”方宗熙在人教社的超強的敬業精神和職業能力令人肅然起敬,在人教社成立70周年之際,我們不禁要表達所有人教人對前輩方宗熙先生的崇高敬意和深切懷念!并且,還有許多像方宗熙這樣在人教社工作過、后來又離開的聲名遠播者,如教育家辛安亭、柳湜,心理學家朱智賢、陳元暉,語言學家呂叔湘、魏建功,文學家吳伯簫、陳伯吹,文史學家宋云彬、張畢來,語文教育家蔣仲仁、劉御,歷史學家鞏紹英、汪篯,地理教育家田世英、褚亞平,地圖學家曾世英,出版家金燦然、吉少甫,小學教育家霍懋征、呂敬先,等等。我們都會記住他們對人教社、對我國教材編寫和教育圖書編輯出版的功績和貢獻的!
離開人教社后的方宗熙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廈門大學海洋學系理化組21名師生北遷青島,與山東大學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海洋學系;接著山東大學又將動物學系與植物學系合并為生物學系。山東大學副校長、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向方宗熙發出邀請,方宗熙為之心動,畢竟這是他多年追求的專業方向和科研夙愿,他鐘愛的當時全國大學最好的海洋科學和海洋生物專業此時已聚集于青島,他大學時代的一些老師和同學也在此工作。對于方宗熙來說,編寫全套生物教材的挑戰已經圓滿完成,攻克海洋生物遺傳難關的挑戰又深深地觸動了他。葉至善曾撰文回憶說,方宗熙、王泗原、蔣仲仁、朱文叔、張志公都是“我父親信賴的好手”,所以對于方宗熙的離去,“我父親不免有點兒悵惘”,“很不情愿地接受了他的辭呈”。方宗熙的離開,無疑是人教社的一大損失,也使我國少了一位生物教材編輯出版的領頭人,但因此卻多了一位著名的海洋生物學家和科普作家。
方宗熙后半生奉獻給了海洋科學事業,主要成就有三個方面:一是在海洋生物學上的貢獻,集中表現在對體細胞遺傳學、海帶遺傳學、海洋藻類以及學科建設的研究上,發表了許多具有開創性的科研成果,既有宏觀理論建樹,也有實際應用成效,對我國海洋生物學科以及海水養殖業貢獻巨大。二是在教書育人上的貢獻,培養了一大批海洋生物學者和建設人才,編著出版了一系列大學教材和參考資料,如《生物學引論》《普通遺傳學》《達爾文主義》《生命的進化》《生物的進化》《拉馬克學說》《細胞遺傳學》等。三是在科普事業上的貢獻,他把科普創作視為一名科學家的份內工作,投入了極高的熱情和大量的精力,采用了多種途徑和方式,留下了十幾冊的科普著作和幾百篇科普文章,如《古猿怎樣變成人》《生命發展的辯證法》《遺傳與育種》《生命進行曲》《米丘林學說》《達尓文學說》《遺傳工程淺學》《生物基礎知識》》《科學的發現——揭開遺傳變異的秘密》等。1984年,方宗熙與華羅庚、茅以升、高士其、錢學森等7位老科學家在中國科協“二大”會上受到了大會表彰。方宗熙之所以取得這么大的成就,編著了這么多書,發表了這么多文章,簡單地說,就是抓住了人生最寶貴的時間。方宗熙也說過:“平時,我不串門,我不抽煙,不喝酒,有錢就買書。人家叫我‘書呆子’一點也不冤枉。如今,我已年過古稀,‘書呆子’本色依然不改。”
方宗熙雖然離開了人教社,但是他的人教情緣卻沒有斷:他仍然按照要求,積極參與主編的人教版生物教科書的修訂再版工作,“在暑期,他還回人教社根據教師們提的意見,把四部課本修改了一遍”。他一直保持著與葉圣陶及其大兒子葉至善(方宗熙部分科普作品的編輯和策劃)的聯系,只要到北京出差開會,有機會他都去拜訪;葉圣陶對方宗熙的科研工作也很關心,得知他在海帶育種方面作出出色的成績后“高興非凡,每回見到他,總要問他又有了什么新進展”。還有就是方宗熙因為編寫中小學教科書、心中裝了更多的學生,30多年來他堅持為廣大青少年學生撰寫生物科普作品。雖然他沒能夠再給他們編寫更多的生物教科書,卻編寫了更多與教科書效果一樣的、科學性和通俗性都很強的一大批科普讀物,因此受益的學生不計其數。方宗熙說過:“如果通過科普讀物的啟發,一百萬人中出一個愛迪生,那將是多么了不起啊!”
1985年7月6日,方宗熙在青島逝世,終年73歲。方宗熙“活得太拼”,常年辛勤耕耘,不知疲倦地工作,改革開放后為了彌補十年浩劫的損失,他更是加倍努力,嘔心瀝血,殫精竭慮。方宗熙晚年得的病是胰腺癌,他最后對相依為命的老伴無奈地吐露了痛苦和心愿:“慘啊!真慘啊!我還有三本書沒有寫出來”。葉圣陶在醫院里從他的兒子葉至善那里得知方宗熙去世的消息后,“沉默了一陣子,嘆了口氣說‘可惜,一個好人’!”
現在,中國海洋大學校園里矗立著方宗熙的塑像,鐫刻著:“中國海洋生物遺傳學和育種學奠基人”。如何評價方宗熙對于新中國生物教材的貢獻呢?我覺得用“新中國生物教科書的主要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比較恰當。因為在方宗熙之前,還有一位對新中國生物教材作出過開創性和杰出貢獻的重要人物,他就是著名生物學家、社會活動家周建人(1888—1984)。準確地說,是方宗熙接過了周建人傳過來的接力棒,完成了將蘇聯生物教材中國化的任務,并將這個接力棒傳遞了下去。(郭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