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云舒
6月27日晚,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于藍在北京去世,享年99歲。
于藍是新中國“22大電影明星”之一,曾主演《白衣戰士》《翠崗紅旗》《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等電影,在新中國銀幕上塑造了許多光彩奪目的英雄人物形象,其中最為經典的是電影《烈火中永生》的角色“江姐”。
“我敬佩江姐。如果需要犧牲,我也能做到,因為我也是共產黨員。”在談到最喜歡的個人銀幕角色時,于藍曾動情地說道。
“我和她有著共同的經歷與理想”
于藍,原名于佩文,1921年出生于遼寧岫巖。1931年,年僅10歲的于藍經歷了“九一八”事變,被迫與家人輾轉逃難。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北平淪陷。為了擺脫亡國奴的命運,于藍決心離開北平。啟程之前,她改名于藍:“萬里無云,走在藍天下的大路上?!?/p>
懷著對革命的無限憧憬,17歲的于藍穿越封鎖線,步行幾千公里,從北平來到革命圣地延安。她還記得看到寶塔山的那一天,是1938年10月24日。
1939年,對于藍和“江姐”的原型江竹筠來說,都是一個特殊的年份。這一年,于藍和江竹筠分別在延安與重慶秘密加入共產黨,宣誓對黨無限忠誠。
此后,于藍調入魯迅藝術劇團,成為一名話劇演員。她的老師熊塞聲對她說:舞臺就像是一個戰場,上了舞臺,“就要有死在舞臺上的決心”。那時的于藍雖然不太理解,但她始終牢記著這句話。
作為在延安文藝座談會哺育下成長起來的一代演員,于藍牢牢記住了撲向火熱的生活這一藝術創作的鐵律,成功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動的角色。1961年,于藍被評選為新中國“22大電影明星”之一。而那時,于藍還沒有接觸到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1961年,正在住院的于藍偶然讀到了小說《紅巖》連載片段。她被這個故事深深打動,一出院便找到書的完整稿,一口氣讀完?!霸谀切┤兆永?,江姐的影子在我的腦海里反復出現”,感動之余,于藍產生了將《紅巖》搬上銀幕的想法。
為了寫好劇本,于藍和導演水華前往北戴河、重慶、成都、貴州等地采訪,與《紅巖》的作者羅廣斌、楊益言和劉德彬作了深入交流,廣泛接觸了從斗爭中幸存的共產黨人?;乇本┖?,光是整理出來的資料就有20萬字?!斑@些資料,我視為珍寶,一直藏在家中?!睆拇罅空鎸嵉乃夭闹?,于藍觸摸到了江姐真實的性格特征——冷靜沉著,隨時準備犧牲,但并非毫無牽掛,并非鐵石心腸。
“說心里話,一旦研究透了、進入了,我覺得演江姐不難,因為我理解她,我和她有著共同的經歷和理想。”于藍說。
1963年,由《紅巖》改編的電影《烈火中永生》正式開拍,于藍被確定飾演江姐。從這一刻起,于藍與江姐變得密不可分。
同樣憎恨日本侵略者,同樣被敵人抓過、坐過敵人的大牢,同樣懷著永遠跟黨走的堅定決心……相似的人生道路和經驗,讓于藍把江姐“演活了”。于藍扮演的江姐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溫柔女性,她穿淺灰色大衣,神情沉著、氣質非凡,在紛雜環境下,依然有條不紊。當她被敵人從牢房里押出去,那一句平靜而深情的臺詞:“同志們,永別了……”讓人深信江姐也一定會這么說。
影片中最令人難忘的場面,是江姐和許云峰共赴刑場,兩位老戰友以堅定的目光與同志們告別,而后相互攙扶著,步伐沉穩從容,一步一步邁向刑場。莊嚴的《國際歌》旋律在青山與松柏間響起,高天之上,白云舒卷……“我自己很滿意這場戲?!倍嗄赀^去,再看這個片段,于藍依舊覺得激動。
于藍用心而準確的演繹,為江姐賦予了不同于臉譜化英雄人物的生動靈魂。晚年回憶起自己創作這一角色的心得時,于藍表示,“我就因為她這樣面不改色、心不跳,我就是為她這種忘我的、全心全意為理想獻身的崇高氣節所震撼,所以愿意扮演這個角色。把他們的行為,他們的為人,整個展現給人民群眾,讓人民群眾記住他們,永遠記住,這是我們民族真正的精英,我們民族的先驅,民族的英雄,讓人民都知道?!?/p>
對于觀眾的喜愛,于藍既感恩,又謙虛:“這個角色使人產生信任、感到親切,所以才成功,并不是我這個演員有多么了不起?!?/p>
“江姐讓我再度頑強地站立了起來”
《烈火中永生》于1965年上映后轟動全國,江姐這一角色感動了千千萬萬觀眾,無數人從江姐身上獲得了鼓舞。也正是江姐堅定的信念,幫助于藍挺過了災難和病痛。
1971年,于藍在干校勞動時不慎從屋頂跌下嚴重受傷,面部神經受損,她不得不告別心愛的舞臺。1974年,于藍的丈夫田方因患肝癌逝世,令她悲痛不已;不久后,于藍又被查出乳腺癌晚期。
不幸接踵而至,但于藍,正如江姐的那一句經典臺詞——“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沒有被災難擊垮?!熬糯问中g后,大家都以為我從此再也不會出來工作了。又是江姐讓我再度頑強地站立了起來。我對人們說:‘和江姐遭受的酷刑相比,我這點事算不得什么?!?/p>
雖然無法繼續從事心愛的演員事業,于藍的一生依然與中國電影牢牢聯系在一起。
1981年,于藍以花甲之年受命組建兒童電影制片廠,并出任首任廠長?;貞浧甬斈甑那榫?,于藍說:“得知這個消息是在六一前夕,剛好是我過60歲生日的時候。按照現在的規定,60歲應該退休了,但黨和人民需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沒有半點猶豫。”
沒有經驗,缺少經費,兒影廠成立初期條件非常艱苦。為了招兵買馬,于藍四處奔走,一刻也不停歇。由于廠房設施簡陋,于藍在一次事故中右手被夾斷了一節手指。工期正趕,聽醫生說斷指再接需要休息一個月,于藍心急如焚,索性扔掉斷指,縫好傷口便繼續工作。
在于藍任廠長的那十多年,兒影廠的導演陣容可謂“豪華”,張藝謀、馮小寧、張建亞、謝小晶、田壯壯……這些后來蜚聲國際的導演,曾在兒影廠完成了他們最初的實習作品。十多年里,兒影廠先后拍攝了《四個小伙伴》《應聲阿哥》《紅象》《少年彭德懷》《鴿子迷奇遇》《哦!香雪》《豆蔻年華》《我的九月》《好爸爸、壞爸爸》等兒童電影,這些電影溫暖和陪伴了一代代孩子的成長。
其中,《四個小伙伴》獲1982年第12屆吉福尼國際青少年電影節最佳榮譽獎、共和國總統銀質獎章;《應聲阿哥》獲文化部1982年優秀影片獎兒童故事片獎;《少年彭德懷》獲1986年第6屆“金雞獎”最佳兒童片獎;1985年,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協會成立,創立兒童電影“童牛獎”,次年增設小評委獎……
但于藍并不滿足。她曾苦惱,“越到六一,越感到痛苦。”1985年,全國拍攝故事片86部,其中,兒童片才3部,于藍認為這一數字遠遠不能滿足當時全國三億兒童的精神需求。1986年,于藍卸任廠長轉而擔任藝術顧問,之后致力于推進兒童電影進校園。她說:“藝術品要為孩子服務,是要影響他們一生的,所以要努力拍好,而且要把好的影片送到學校讓孩子們看到。”
2001年,80歲的于藍從兒童電影制片廠正式退休。退休后的于蘭依然惦記著為兒童電影發聲,多次呼吁相關部門應認真有效地推動兒童電影的發展。
“于藍老師的精神將指引中國兒童電影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了孩子,多拍、多放好電影!”現任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會長侯克明說。
“永遠記住江姐和江姐精神”
“真實的,就是好的?!庇谒{曾這樣定義好劇本。而《烈火中永生》之所以如此動人,正是因為故事中所展現出的革命黨人的大愛、信仰和堅守,都是真實的。
越是接近事實本身,越能讓人感受到力量。為了觸摸到烈士們的靈魂,于藍和導演專門請和江姐同在川東被捕的劉德彬詳細介紹了真實的江姐。劉德彬給他們講了一個細節:敵人逃跑前,用機關槍瘋狂掃射渣滓洞。大家都撲到牢門上,爭著用自己的身體擋子彈,把活下去的機會留給戰友。劉德彬也堵在門口,不幸中彈倒下了。等他醒來時,感覺手很溫暖,舉起來一看,全是戰友們的血,還熱著……
這些用鮮血和生命記錄下的故事,讓于藍得以貼近江姐的內心,最終感動了觀眾。通過于藍的演繹,江姐的故事被埋進了更多人的心田,扎下了英雄的根。
“抗戰勝利七十周年之際重溫老電影,我總是忘不了那雙繡國旗的、被竹簽釘過的手,忘不了那面國旗?!?/p>
“閱兵直播結束后來的,我們生活在他們來不及看到的勝利里,多么幸福!英雄是那個時代的光芒,我們要在這道光芒的指引下繼續前行。”
“疫情居家期間,過來看看。時代需要英雄,歷史需要英雄,人民也需要英雄。英雄不死,英雄永生。”
《烈火中永生》感動鼓舞了整整一代中國人,直到今天,觀眾對電影的評論依然在更新著。日期各異的留言,有著同樣的主題:英雄的故事永遠不會落幕。
中華民族從不缺少英雄。中國英雄沒有特異功能與不死之身,為他們的血肉之軀提供無窮力量的,不是激光炮和鋼鐵戰甲,而是深入骨髓的信仰與執著。這份力量,指引著新時代的英雄向最險惡的地方無悔前行,與最暴戾的敵人浴血奮戰,在最寂寞的孤島沉默堅守。這份力量,讓他們哪怕身處絕境,也絕不會被打垮。
電影中,江姐在革命勝利的前夕倒下。在她身后,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電影外,于藍在這個特殊的仲夏離開。而她的錚錚風骨,將不斷影響著我們。
“我希望大家忘了我這個演員,永遠記住江姐和江姐精神?!痹谶^去的采訪中,于藍曾這樣說。
我們都不會忘記。無論是于藍還是江姐,那些曾為國家做出不朽貢獻的的奮斗者、奉獻者、堅守者,都會被銘刻在時代的記憶中,永遠閃閃發亮。
英雄不死,英雄將在人民的心里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