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借助訂婚儀式,為村里的敬老愛老事業做一點貢獻,我們感覺很有意義。”日前,福建省晉江市池店鎮御輦村曾氏家風家訓館內舉辦了一場獨特的訂婚儀式,曾曉彬和李雅玲這對年輕人把訂婚儀式從簡,把節省下來的2萬元捐贈給村中老人會作為敬老愛老慈善款,這一舉動博得全場村民的喝彩與掌聲。
近年來,池店鎮婚事新辦、喜事儉辦、喪事簡辦、神事少辦蔚然成風,移風易俗深入民心,這離不開鎮紀委的因勢利導、扎實工作。“我們結合本地實際,積極踐行移風易俗領導、倡導、疏導、督導‘四結合’的綜合治理機制,在做好長期輿論宣傳的同時,今年來還組織專項督查12次,剛柔并濟推動形成良好社會風氣。”該鎮紀委書記蘇文璋說。
移風易俗,重在德法兼治、疏堵結合。泉州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在總結固化前期工作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移風易俗工作,持續壓實主體責任,加強正向引導,強化紀律驅動,推動化風成俗取得新成效,助力基層涵養新風正氣。
雨過草地濕,風過草抬頭。“移風易俗必須鍥而不舍,久久為功,通過一線跟進、精準監督,不斷壓緊壓實主體責任,以優良黨風政風帶動民風社風。”泉州市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相關負責人介紹,各地將移風易俗專項治理工作納入集中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以及主體責任落實情況檢查、巡察工作的重要內容,推動形成“黨委(黨組)主抓、職能部門主推、全員參與”的共治格局。
南安市紀委監委運用“網格化+監督”模式,強化“78名鄉鎮紀檢專干+454名村級紀檢委員+424個村務監督委員會”監督鏈條,建立市鎮村三級“網格化”的管控體系,完善跟蹤管理辦法和報告制度,督促推動各級黨委政府落實移風易俗主體責任。
惠安縣紀委監委督促職能部門出臺喪葬禮俗改革實施方案和責任制落實方案,并及時跟進監督。“我們督促鎮黨委開展專項整治行動,積極引導群眾縮短辦喪期,有效凈化了鄉村風氣。”該縣凈峰鎮紀委書記陳炳發表示,近兩年全鎮辦喪期已從數十天減至五天內,節約大筆社會資金,得到群眾廣泛認可。
不僅抓牢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這個“關鍵少數”,各級紀檢監察機關還充分發揮“兩代表一委員”和商會會員的示范帶動效應,推動基層以“抓重點帶全面”為核心的喜俗治理和以“治理疏導”為核心的風俗治理。
泉州開發區紀工委監察組針對園區企業數量多的特點,全力推進移風易俗進企業,在企業主以身作則下,員工簡辦喜喪事儀式、文明過節成為新時尚。“移風易俗后,大家普遍感覺‘減負’了,公司還在各種傳統節日舉辦簡單有趣的活動,組織大家集體安全過節,既暖了心靈,也清了風氣。”該區某公司的一名員工深有感觸。
風成于上,俗化于下。把“佛生日”辦成文化節,把“擺宴錢”省下來做公益,把“飯桌”“酒場”轉化為健康文明的“球桌”“賽場”……各縣(市、區)紀委監委結合“一鎮一孝廉”創建活動,化堵為疏、正本清源,教育引導群眾革陋習、樹新風,廣泛參與到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既減輕群眾負擔,又激活鄉風文明。
夏日清晨,來到洛江區馬甲鎮新民村老年人門球場上,村里的老人們正三五成群在球場上相互切磋門球技藝。
據新民村村主任杜同水介紹,近些年村里大力倡導移風易俗和弘揚孝廉文化,許多村民、鄉賢把簡辦婚喪喜慶上省下來的錢捐到村里做公益,為全村230多名70歲以上老人建立了孝心食堂,組織開展義診、義剪等志愿服務,讓老人們感受到濃厚的孝老愛親氛圍。這個老年人門球場就是其中之一。此外,村里還建了激情文化廣場、太陽橋、貞義橋、貞義亭、休閑公園等。
而在臺商投資區東園鎮溪莊村安置小區錦溪花苑,一部鎮紀委指導制作的視頻短片正在“火熱”展播,吸引群眾駐足觀看。“鋪張浪費無藥醫,大開大用很傷悲。紅白喜事少開支,老人協會來整治……”短片由村老協會會長曾錦山擔任主角,在傳統古大厝里將閩南四句式的村規民約以“講古”形式表現出來,令人耳目一新。在文明新風浸潤下,每逢紅白喜事,溪莊村的村民都自發到村紅白喜事服務中心集中辦宴,他們表示“不僅省錢,還省事省心”。
石獅市紀委監委則是依托石獅日報、電視臺、文明網等線上線下媒體,策劃推出“鄉風文明移風易俗”“移風易俗大家談”主題宣傳活動,潛移默化推進移風易俗宣傳教育工作。該市寶蓋鎮還在全省首創“鄉風文明”積分制,錄入各家紅白喜事操辦規模、宴席桌數、志愿服務、公益慈善等情況,并以積分為憑證開展實物兌換活動。“誰家積分多,代表誰家更文明,如今大伙兒都在爭相攢分呢。”寶蓋鎮塘邊村村民吳美云笑著說。
“全市將進一步深化移風易俗專項治理,出實招、動真格,抓早抓小,馳而不息,以有溫度、有力度的監督推動基層善治,提升鄉風文明,為深入實施‘強基促穩’戰略提供有力支撐。”泉州市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泉州市紀委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