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上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以優良作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工作報告將“全力保障脫貧攻堅決戰決勝,集中整治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作為紀檢監察機關今年主要工作之一。泉州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認真貫徹落實全會部署,進一步聚焦監督重點,持續深化拓展群眾身邊腐敗和作風問題整治,為決戰脫貧攻堅提供堅強監督保障。即日起,“刺桐清風”推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欄目,講述紀檢監察干部錨定目標,精準發力的實踐和用心用情保障群眾利益的經歷。
下坑村之“三變”
林聯華
5月29日,雨。我再次來到下坑村察看霞美橋施工進度,幾名工人正進行著工程的收尾工作。“林書記,有了這座新橋,今天的雨下得再大,我們也不怕被水‘淹’了。”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林玉麗看到我,難掩心中的喜悅。
時間回到2018年11月,我剛到安溪縣湖頭鎮掛職鎮黨委副書記。初識下坑村,我驚訝于湖頭這一工業和商貿重鎮里,竟還有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帶著疑惑,我決定開車前往一探究竟。
車子從鎮區出發,沿著蜿蜒山路先是上山,再是下坡,前后走了30多分鐘、17多公里,才來到村部。下坑古代稱“霞卿”,地理位置處于兩山間的低下處,因村里四面環山,交通不便,產業發展受到極大限制,大多數村民都外出務工,村里常住人口僅有500余人。
走到村口,只見一群村民們正在清理河道里的雜草和垃圾。“這河道多久需要清理一次呢?”我上前攀談。“每旬一小清,每月一大清,不然就容易堵上。”一旁的村支書黃勝利向我介紹,這條溪流從村里中間穿過流向下游,原有河道排洪能力較差,再加上村口橋梁涵洞較小、極易堵塞,洪澇災害隱患突出。要是碰上強降雨,出入村子的主路、周邊的村道、房屋都有可能被淹,一旦進入汛期,村民們就憂心忡忡。
沿著河道走了好幾圈,我意識到,只有對下坑村水環境進行綜合整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群眾的這一“煩惱”。后來在派出單位領導的大力支持下,該整治項目被列入了市紀委黨建“三級聯創”幫扶項目,市縣鄉各級部門在解決資金缺口、協調項目推進等方面給了我們極大幫助。項目很快得以啟動,村民們開始清理淤積河道,新建流域護岸,種植生態綠化帶。我們還對原來的橋梁進行改造升級,建立了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站,系列綜合整治措施之下,河道的排洪能力、河水質量都得到了顯著提升,村民們再也不用擔心“雨神”的眷顧了。
人居環境“變”好了,村民們對增加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有了更迫切的渴望。茶葉是安溪人民的支柱產業,但是下坑村自然條件差,土地貧瘠,茶葉不僅產量低,品質也不夠好、缺乏競爭力,靠茶葉脫貧致富顯然不可能。
“林書記,您是市里來的,見多識廣,要幫我們多想想法子啊。”村主任黃宣爐對我抱著很大的期望。我陷入了沉思。
在隨后的深入調研走訪中,我發現,村里獨處一隅的自然條件,雖在交通上稍顯偏僻,卻在發展特色農業方面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但具體要發展什么產業?如何抵御市場波動風險?我一時拿不準。
林聯華和霞卿養殖專業合作社商討進一步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
經過一番摸索,我們初步實行“村集體(黨支部)+脫貧致富帶頭人+合作社+貧困戶”的村企合作模式,整合盤活50畝荒地,重點幫扶霞卿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引導村里的脫貧致富帶頭人帶領村民和貧困戶,開始嘗試發展雞鴨鵝兔等養殖產業,后來又陸續引進了“板栗南瓜”“佛手瓜”“菌草種植技術”,以菌草養魚、雞、鴨等,慢慢取得了初步效益。
林聯華到霞卿養殖專業合作社了解貧困戶林玉麗務工收入情況
在我的牽線搭橋下,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也到合作社里務工,林玉麗就是其中之一。“現在我每月有2400元的固定收入,去年我拿了三萬元入股合作社,年底還能拿到一定的分紅。”隨著林玉麗逐漸成為合作社里的養殖技術人員,工作給她帶來了滿滿的獲得感。2019年,合作社銷售收入50多萬元,帶動村里的11戶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
除了人居環境、家庭收入的變化,更讓我欣喜的是村民們對未來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從去年開始,村里的教育發展促進會連續給符合條件的教師和學生發放了3批次的獎勵資金。教育扶貧,進一步打開了村民們脫貧固效的“希望之門”。(作者系市紀委監委駐市委組織部紀檢監察組副組長、安溪縣湖頭鎮掛職黨委副書記、掛鉤湖頭鎮下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