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白的墻、敞亮的門窗,房體堅如磐石,站在家門口,我恍惚了一下,去年這里凄風冷雨,瀕臨倒塌的一幕幕浮現眼前……
2019年初,淅淅瀝瀝的春雨如期而至,聽著窗外的雨點,沉悶地敲打著邊上地基略微下沉的廚房小屋,我內心的不安越來越重。
“爺爺,咱這邊上廚房真的該修整修整了。”
昏暗光線下,爺爺額頭的皺紋緊了緊,搖搖頭深深嘆了口氣,“娃呀,雖然現在日子比以往好過了,但修房子可不是一筆小數目,咱修不起!”
“我可以去借……”
“你一學生,哪能還沒出社會就背債,這事甭提了。”爺爺猛地打斷了我的話,扶著墻進屋了。
望著他那一瘸一拐的背影,感覺周圍空氣更沉悶了,壓得我有些喘不過氣,難道真的就沒有辦法了嗎?
一轉眼,短暫的寒假結束了,背上奶奶塞得滿滿的行李,我坐上了返校班車。望著漸漸淡出視線的老房子,牽掛越發縈繞心頭。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久后,爺爺的一通電話帶來了希望,“明賜,鄉紀委今天來人走訪啦!我順口和他們提了一下咱房子的問題,他們說有個‘安居工程’的扶貧項目可以申報,回去立馬幫咱家研究。”電話那頭,傳來爺爺難掩的喜悅。
“太好了,那我趕緊去了解一下政策,咱們抓緊申請。”激動的雙手飛速敲打著鍵盤,每一條規定和相關報道都鼓舞著我,一番了解后內心豁然開朗。
關上電腦,這幾年來翻天覆地的生活變化涌現腦海……
我是爺爺奶奶帶大的,他們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每年的收入幾乎只夠用來補貼日常的柴米油鹽。從我記事起,“貧困”這兩個字就一直伴隨著我成長。
2016年,黨和國家發出了脫貧攻堅的偉大號召,精準扶貧大政方針策略的曙光照亮了我們。鄉里通過貧困人口動態調整,把我們家評為了省定扶貧戶,為我們家建檔立卡,給我們家帶來了新的希望。
一年多來,政府安排了專門的幫扶聯系人,一系列的幫扶措施落地開花,光伏發電產業入股,每個月兜底補貼,雞苗鴨苗養殖補貼,毛竹林、油茶林種植銷售幫扶,方方面面保障了我們的生活。
日子越過越有希望,趁著這個好勢頭,我也考上了大學,鄉政府第一時間聯系有關單位為我送來了1萬元金秋助學金扶持。在鄉村干部和鄉親們的共同幫助下,2017年我們順利脫了貧,年收入達到人均12314元。
脫貧不脫政策,鄉里對我們的幫助從沒停步過,沒過幾天,電話又傳來了好消息。
“明賜你好,我是鄉紀委書記顏宏亮,上次我們開展‘五個必’入戶走訪工作中,通過你爺爺了解到你有在老房原址上重新建房想法,現在可以實現了……”
掛完電話,驚喜之情波瀾于心久久不能平復。顏書記告訴我鄉黨政會研究同意了我原址建房的申請,已按照相關程序報批。同時,鄉紀委與鄉民政部門溝通,申請將我家納入2020年度民政局低保安居工程對象名單。
就這樣,在鄉紀委的幫助下,脫貧后我家又在奔小康的路上邁進了一大步,在成功申請到6萬元建房資金補助后新家立馬動工。
破舊的危房重新修建涂漆,從前陰暗潮濕的屋子如今煥然一新,而我也即將畢業走上工作崗位。望著爺爺奶奶越發燦爛的笑容,我對未來的幸福生活,信心滿滿!(口述:德化縣楊梅鄉脫貧對象 陳明賜 整理:林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