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泉州華僑孝廉故事】顏子俊:散盡家財支持抗戰的愛國僑領
來源:泉州網 發布時間:2020-04-22 08:52

  越南華僑抗日救國運動領導人,在越南發起創建十余個華僑抗日領導機構,全力支援抗戰,為中越兩國民主革命和抗日戰爭作出卓越貢獻,曾被周恩來總理稱為“革命老前輩”;大愛無疆,捐巨資發展永春、越南西貢的教育醫療等慈善公益事業

顏子俊

顏子俊

  人 物 名 片

  顏子俊(1887年—1959年),祖籍福建省泉州市永春,旅越著名愛國僑領。曾任越南華商經濟聯合會主席、越南華僑抗日救國賑濟總會主席、越南南圻華僑救濟總會主席、越南中華總商會主席、越南華僑救濟祖國兵災慈善會主席、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越南分會主席、福建省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僑聯副主席、國務院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等職。

  □記者 黃寶陽 通訊員 莊志陽 蘇敏 劉德健/文 圖片由永春縣歸國華僑聯合會 提供

抗戰爆發后,顏子俊任越南中華總商會主席,發動“旅越僑胞縮食救濟祖國兵災慈善活動”。

  抗戰爆發后,顏子俊任越南中華總商會主席,發動“旅越僑胞縮食救濟祖國兵災慈善活動”。

1921年,顏子俊捐資興建“鼎新小學”,圖為建校五周年紀念。

  1921年,顏子俊捐資興建“鼎新小學”,圖為建校五周年紀念。

旅越華僑籌賑祖國水災會執監委員合照

  旅越華僑籌賑祖國水災會執監委員合照

顏子俊一面號召僑胞抵制日貨,一面發動僑胞節衣縮食,踴躍捐資。

  顏子俊一面號召僑胞抵制日貨,一面發動僑胞節衣縮食,踴躍捐資。

十九路軍第七十八師第一五六旅旅長翁照垣為顏子俊題詞

  十九路軍第七十八師第一五六旅旅長翁照垣為顏子俊題詞

  貧寒少年奮斗 成商界翹楚

  1956年10月12日,在中華全國歸僑聯合會成立大會上,永春縣達埔鎮越南歸僑顏子俊、新加坡歸僑李鐵民、印尼歸僑尤揚祖三人同時當選為全國僑聯第一屆副主席。一個鄉鎮,同時走出三位全國僑聯副主席,這在全國絕無僅有,被傳為佳話。其中,被稱為“永春華僑發動捐巨款支援抗日第一人”的顏子俊,其傳奇人生至今還在海內外傳頌。

  今年86歲的顏禧墨,是顏子俊的長孫,從小便與顏子俊一起生活,顏子俊去世時,他已25歲。盡管祖父去世已逾60載,但與他有關的回憶,顏禧墨仍覺得歷歷在目。在他的講述下,這位愛國僑領傳奇豐富的人生經歷、赤忱濃厚的愛國愛鄉情懷,一點點清晰起來。

  1887年9月,顏子俊出生于永春縣達埔鄉(今達埔鎮)達中村。父親是一名挑夫,顏子俊10歲時,父親積勞成疾去世,母親靠織布和裱褙冥紙錫箔,撫養4個孩子。學業優良的顏子俊只好痛別學堂,幫忙打柴、拾糞,貼補家用。

  12歲那年,顏子俊到玉斗鎮一家藥店當學徒,隨后又到德化縣赤水鎮當店員。他腿腳勤快,做事認真又好學,深得店主賞識。然而,鄉鎮小店微薄的薪金只能勉強糊口。

  為了謀生,1902年,15歲的顏子俊隨同鄉南下越南西貢。初到越南時,他先是在一家僑親開的商店做飯,不久,店主看他為人忠厚,且當過店員,便讓他站柜臺。能干的顏子俊很快被提拔為經理。

  經過10年的艱苦奮斗,顏子俊開始在西貢華僑商界嶄露頭角,并積攢了一定積蓄。他極為節儉,省吃儉用,每月工資除寄回老家貼補家用外,省下的錢悉數拿出與人合資經商。由于他誠信經營,信譽良好,生意十分興隆。后來他獨資在西堤創辦了啟華英布莊,店鋪很快由一間發展到數間。對此,《永春人海外拓殖志》一文中有記載:“……其他曾為中西商業輻輳及交通樞紐,中西商人多往貿易,福建人留居者不甚少……商業方面,永春專營布匹,清末由達埔之顏子俊等開其先。”

  顏子俊的商業版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快速得到擴張。當時西歐列強無暇東顧,越南經濟得以快速發展,顏子俊除繼續經營布店,還進一步拓展到染坊、陶瓷、戲院和書報社等產業,并到國內投資,財力逐漸雄厚,成為越南首屈一指的華商。

  盡管經商大獲成功、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但具有強烈家國責任感的顏子俊深刻意識到,國內政府腐敗,列強入侵,民不聊生,海外僑胞在殖民主義的欺凌與壓迫下,也舉步維艱,只有祖國獨立富強了,海內外的同胞才能過上有尊嚴的好日子。

  為中國民主革命奔走呼號

  萌生了樸素革命思想的顏子俊,迎來了孫中山及其革命理想。1907年,孫中山抵達越南西貢,在河內建立同盟會分會。顏子俊很快接受了同盟會的革命綱領,并加入中國同盟會,堅定地踏上了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斗爭的道路。

  顏子俊積極在華僑中宣傳孫中山革命思想,為同盟會策動的推翻清朝武裝起義募捐。同盟會策劃發動的1907年惠州七女湖起義、欽廉防城起義、廣西鎮南關起義和1908年的欽州馬篤山起義、云南河口起義、1910年的廣州新軍起義等,顏子俊除了帶頭捐款,還積極發動華僑捐款。據統計,六次起義共耗費20多萬港元,其中顏子俊參與發動的越南華僑和緬甸華僑捐款就合計達6萬多元。

  1913年,孫中山發動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時任越南中華總商會主席的顏子俊不但慷慨捐出巨款,還發動華僑購買為討袁專設的“軍債券”“軍需債券”。

  當時在西貢,有不少進步人士和共產黨員進行反帝和反獨裁的革命活動,凡是進步的,顏子俊都積極支持。經濟有困難的,他出錢接濟;遇到危險的,他盡力保護,對華僑如此,對越南革命者也是如此。直接或間接得到顏子俊幫助的人很多,許多人連他的名字都不知道,后來曾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國務院僑辦副主任的連貫就是其中之一。

  1928年,連貫在越南西貢廣肇僑校任教時,因組織和領導進步青年師生開展文化宣傳活動,遭到法國殖民統治者的追捕。顏子俊獲悉后,想辦法幫他化險為夷,當時連貫并不知道他是誰。直至1954年8月,顏子俊到北京參加中僑委第三次僑務擴大會議,再次見面后,連貫才得知幫他的人是顏子俊。

  為反蔣抗日捐款捐藥捐飛機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開始侵略我國東北地區。消息傳到西貢,顏子俊無比憤慨,當即發動越南僑商組織“聯合后援會”“救國航空委員會”“救國節食縮衣會”等團體,他率先捐款并四處募捐,將所得巨款捐給馬占山將軍領導的東北抗日義勇軍作軍費。

  “當時我四叔剛出生,我祖父為讓子孫不忘國仇,為他取名‘國仇’。”顏禧墨說,祖父曾一次捐獻100萬元給東北抗日義勇軍。

  1932年,日軍侵犯上海,當時駐守上海的第十九路軍奮起還擊,但南京國民政府卻奉行對日妥協政策,消極抵抗。顏子俊得知后,十分氣憤,當即以越南華僑總會主席名義,發出快郵代電,揭露蔣介石的消極抗日行徑,并馬上聯絡西貢各僑商團體,商議成立“越南華僑抗日救國賑濟總會”“南圻華僑救濟總會”等華僑抗日組織。顏子俊多方奔走,發動華僑捐款,募得數百萬元巨款,匯給第十九路軍蔡廷鍇將軍。此外,還募集、購買了40多箱衣物、藥品,寄給上海救總會,轉交十九路軍。

  由于不滿蔣介石的消極抗日,1933年11月20日,李濟深、蔣光鼐、蔡廷鍇等人以十九路軍為主力,在福州發動抗日反蔣事變,并建立了反蔣政權“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史稱“福建事變”。顏子俊對這一新生政權十分支持,在他的倡導和率先捐款的示范下,越南華僑捐贈了2架飛機給十九路軍。

  身為國民黨黨員的顏子俊,因積極支持反蔣抗日,受到國民黨在越南代表機構的指責并監視。顏子俊獲悉后,立即以公開聲明退出國民黨相抗議,這一舉動引起越南僑界的震動。為了避免不利影響擴大,國民黨中央特派了一個中央委員要與他會談,但他態度堅決,終不相見。

  領導越南華僑全力支援祖國抗戰

  去國萬里的顏子俊,在救國圖存、爭取民族獨立的路上,始終義無反顧、全力以赴。“七·七”事變之后,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時任越南中華總商會主席的顏子俊聞訊后,出面召集成立華僑救國總會,進行了兩次募捐,成果顯著。

  為了支援祖國抗日,顏子俊還發起一個特殊的活動——“從牙縫當中抗日”。他召集成立“旅越華僑縮食救濟祖國兵災慈善會”,并擔任會長,號召各華僑商店每日節省菜金兩成作為救濟金,每周收集一次,匯回祖國,此舉得到越南華僑的積極響應。

  1938年10月,陳嘉庚發起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在新加坡成立,顏子俊作為越南華僑代表出席,并被選為常務委員。回越后,他成立了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越南分會,放下一切生意,全身心主持越南華僑籌賑工作。陳嘉庚號召各埠承擔常月義捐,在顏子俊的發動下,越南華僑每個月都超額完成捐款數額。

  1941年4月,日軍占領西貢。顏子俊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通過各種辦法鼓勵華僑堅定抗戰必勝信心,不與侵略者合作。

  因顏子俊帶頭支持抗日,日寇威逼利誘,希望能收服他。1941年7月,日本駐越總領事派代表到顏子俊家中,以三井、三菱公司在越南的總代理權為交換條件,勸說他以華僑領袖及越南中華總商會名義,通電擁護汪精衛,限三日內答復。赤誠愛國的顏子俊,堅定地回絕了。

  “當晚,爺爺一夜未眠,考慮到越南已淪陷,義捐等救國活動無法開展,為了安全,還是離開為好。”第二天,顏子俊在友人的幫助下,化裝成水手,乘坐專載豬牛的“大廣西”號貨輪,離開居住了40余年的第二故鄉西貢,到達香港。

  事后,日本駐越總領事十分惱怒,派人查封顏子俊的店鋪,多次對其進行抄家,并逮捕了其長子顏純趙和女婿盧仲華,顏子俊在越家屬被迫到農村去避難。

  克勤克儉只為家國慷慨

  事業有成的顏子俊克勤克儉,節衣縮食,他辛苦積攢的巨額財富,除大量捐給中國民主革命和抗日戰爭外,還大量用于服務社會,數十年如一日支持中越兩國的公益事業,其中,他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永春,是他最牽掛的地方。

  “我祖父生活非常節省,香煙都舍不得抽,為了省錢,他都買煙絲來自己卷。我記得小時候,我每天晚上都在幫他卷煙。”顏禧墨回憶說。顏子俊的侄孫顏希聰說,顏子俊生活非常節省,無論在越南還是回永春老家,最經常吃的就是稀飯配咸魚干、咸菜干,他祖父此前曾擔任顏子俊公司的文書,他曾對顏希聰說,在越南顏子俊經常稀飯配小蛤蜊,“小蛤蜊非常便宜,當地人用來喂鴨子。”

  如此節儉的人,當家鄉和鄉親們有需要,卻常常一擲千金。永春為山區縣,自古多鼠患,19世紀末20世紀初,鼠疫在永春多次流行,許多人因此喪生。1931年,顏子俊捐資購買預防疫苗,供鄉人免費注射,使許多人免遭鼠疫荼毒,“當年如果沒有他的幫助,不知道還會死多少人。”達埔鎮的許多老人至今說起顏子俊,仍感激不已。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考慮到南洋各埠相繼淪陷,僑匯斷絕,僑眷生活困苦,顏子俊趕回永春老家,依托永春的自然條件,組織僑眷開山墾荒,種植糧食和蔬果。他聯合其他歸僑,投入70多萬元資金,先后創辦達理、洑江、鳳美三個農場,親自帶著僑屬們開墾種植,還組織歸僑合作社經營商業。他數年的努力,幫助了眾多僑眷,但因通貨膨脹等原因,投入的資金全部虧盡。

  1947年,閩粵兩省因天災兵禍鬧饑荒,已重返越南的顏子俊立即以越南華僑救濟總會名義,募捐到3000噸大米,彼時年過花甲的他以監賑人身份隨運糧船回國,親自發放賑災糧食。

  顏子俊深知,國家要富強,教育要先強。他先是在家鄉達埔村獨資創辦了鼎新小學,1949年秋又倡議籌辦私立達理中學(今永春五中),為使永春僑生、歸僑和僑屬子女有較多的就學機會,1954年秋還倡議創辦華僑子女補習學校(今永春華僑中學)。

  援助越南革命 曾搭救越南總理

  除了對祖國和家鄉毫不保留的幫助,顏子俊對僑居國越南的社會公益及革命事業,也傾盡所能。在西貢,他長期捐巨資給福建中學、福建小學和暨南中學,并擔任這三所學校的董事長。看到西貢當地缺醫少藥,他捐出巨資,創辦西堤福善醫院,并親任董事會主席。

  二戰結束后,顏子俊返回越南,重振家業。歷經戰爭的越南農村,民生凋敝,不少人到西貢謀生。樂善好施的顏子俊發起組織華僑救濟總會,募捐收集糧食、鹽菜、豆豉和舊衣物、布料、針線等救濟物資,又暫時征用空貨倉、宮廟和會館等場所,安置難民,并幫助難民介紹職業。很快,顏子俊的募捐救濟逐漸擴展到越南各地。

  當時越南民主共和國已成立,但西貢仍在法國殖民主義者所支持的保大政權統治之下,越盟(越南共產黨前身)派代表秘密會見了他,要求他支持越南人民反對保大傀儡政權的革命斗爭,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當時有不少從事秘密活動的越南革命者,都曾得到顏子俊的支持和保護,其中便有越南總理范文同。顏禧墨介紹說,1936年,范文同到西貢進行地下革命工作,曾遭到法國殖民主義者當局追殺,危急時刻,范文同躲進顏子俊的布行避過了追捕。顏子俊得知后,當即把范文同轉移到安全地方,此后,他們不時聯絡,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顏子俊還在經濟上給予范文同無私的幫助。

  1954年,時任越南副總理的范文同率代表團訪問中國,在周恩來總理面前提及當時結識顏子俊的情況,盛贊他對越南人民解放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并請周總理幫助找到顏子俊。

  侍母至孝為僑盡心

  顏子俊不僅對國家和民族極其忠誠,為人亦非常孝順。父親早逝,顏子俊感念母親的養育之恩,對其十分孝順。顏子俊的六子顏成功回憶說,顏子俊對母親堪稱百依百順,“母親如果被其他孩子惹了,心情不好,或者賭氣不想吃飯,他會馬上跪下來勸她。”

  顏子俊母親潘月去世的前三年,顏子俊將她接回永春老家,親自在母親身邊照顧盡孝。母親病倒后,顏子俊在病榻前衣不解帶地照顧了很長一段時間。母親去世后,他又依循古禮,在家鄉為母守孝三年,在永春當地傳為美談。

  因為顏子俊對國家和民族的杰出貢獻,1954年10月,他當選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在全國政協二屆一次會議上,周恩來總理親切會見了他,當得知他是同盟會會員時,稱他是“革命老前輩”。1955年3月,他被任命為福建省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1956年當選為全國僑聯副主席,1957年被任命為國務院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期間,他認真履職,盡心盡力做好僑務工作。

  1959年2月25日,顏子俊病逝于永春醫院,終年72歲。周恩來、何香凝、陳嘉庚、葉飛等海內外友人紛紛發來唁電、敬獻花圈,越南西堤和香港、澳門等華僑團體不僅發來唁電,還在當地舉行公祭儀式。

  專家點評

  ■劉以榕(泉州華僑歷史學會會長)

  他是“革命老前輩”(周恩來贊語),海外華僑的傳奇,更是僑界的貼心人,為中越友誼做出積極貢獻,他就是泉州永春籍著名僑領、全國僑聯首屆副主席顏子俊。“華僑是革命之母”是他的生動寫照,他思想進步,有眼界有魄力,資助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事業,是同盟會成員,越南華僑中的社會活動家。

  天道酬勤,地道酬德,人道酬善,勤勞、誠信、豁達、勇于擔當,是他在越南僑界與經商經濟領域成功的密碼,也是海外僑胞信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本色。抗日戰爭期間,他廣泛發動越南僑界捐贈各類抗日物資,成立多個團體,捐款捐物捐飛機,表現出共御外侮的偉大民族氣節。

  他情系桑梓,魂牽故土,關注教育民生,親創多所學校、農場,澤被后裔,有嘉庚先生之風范。

  他是僑界典范,懷有一顆赤子之心,報效祖國,踐行孝道,情歸故里,赤誠感動人心,至今流傳,成為故鄉泉州一道亮麗的人文景觀。

【責任編輯: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