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泉州華僑孝廉故事】許立:忠心報國 不負此生
來源:泉州網 發(fā)布時間:2020-04-21 08:47

  年少時受工人運動啟發(fā),立志投身為受壓迫階級抗爭的事業(yè);抗戰(zhàn)期間,號召菲律賓華僑青年參與抗日,組織和領導多支游擊隊與日軍浴血奮戰(zhàn),立下不朽功勛;新中國建設時期,肩擔重任,兢兢業(yè)業(yè),奉獻光和熱

  許立舊照(資料圖片)

  人 物 名 片

  許立(1905—1971年),小名經鏢,又名敬誠、少東,祖籍福建泉州晉江。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在菲律賓、印尼、香港等地從事職工運動。1942年任“菲律賓華僑抗日反奸大同盟”主席,組織“菲律賓華僑抗日游擊隊”抗擊日本侵略軍。1946年9月回國,先后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僑務委員,中共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研究組組長,中共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三室副主任。新中國成立后,歷任全國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對外聯(lián)絡部副部長,第四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等職。

  許立親書其畢生座右銘:“揭發(fā)落后和黑暗,頌揚進步和光明”(摘自長篇傳記小說《許立》)

  1.受到啟蒙 樹立志向

  1905年春,許立出生在泉州晉江龍湖鎮(zhèn)石龜許厝村的一個華僑家庭中,乳名經鏢(也作經錶),成年后取名敬誠,從事革命工作后化名少東,后改稱許立。許立2歲時,生母不幸病故。后來父親續(xù)弦,繼母對許立呵護有加,才讓許立重得溫暖的母愛。

  1917年,12歲的許立隨繼母到香港。1918年,在香港育才書社念書;1921年入圣保羅書院就讀,熟諳英語。1922年,他親眼看見香港海員舉行大罷工并發(fā)展為同盟總罷工,在祖國人民的支援下,罷工獲得了輝煌的勝利。見證工人階級團結斗爭的力量,讓許立受到了“破天荒的思想啟發(fā)”,也在他年輕的心靈中種下了為工人階級服務的思想種子。后來,許立開始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立志從事工人運動和愛國進步事業(yè)。在這段時期他還立下了畢生的座右銘:“揭發(fā)落后和黑暗,頌揚進步和光明”。隨著歲月的推移和思想的逐漸成熟,他的這一人生觀愈加堅定。

  上世紀20年代初,許立遵父命去到菲律賓,當過商店職員和小學教員。1925年,國內發(fā)生五卅慘案的消息傳到菲律賓,許立同一些革命青年開展聲援上海工人和學生的活動,并在菲發(fā)起組織“華僑工人協(xié)會”。1926年秋,長期在上海復旦大學從事學生運動的共產主義青年團團員林星秋,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派遣下來到菲律賓開展革命活動,發(fā)展團員、建立團組織。正在從事職工運動的許立,便被吸收加入了共青團,并成為團的領導人之一。

  2.遭遇拘捕 驚險脫身

  1927年,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國內白色恐怖肆意彌漫,工人運動尤為艱難。遠在菲律賓的林星秋、許立等人沒有茫然失措,相反,為了反擊白色恐怖主義,他們團結進步華僑青年成立“菲律賓華僑總工會”,繼續(xù)開展工人運動。1928年,在呂宋島南端的南甘馬仁省擔任華英學校校長的共青團團員李淡,因事請假回國。許立受團組織的委派,出面代理華英學校校長。其間,他還在該地區(qū)領導建立了共青團和工人協(xié)會的組織。同年底,許立回到馬尼拉市參加李炳祥等同志已經籌備好的菲律賓總工會和華僑工人協(xié)會的聯(lián)席會議。會議發(fā)表了聯(lián)合宣言,使菲律賓職工運動出現(xiàn)了新的局面。

  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fā),菲律賓受到波及,工人們一再舉行罷工維護自身的利益。在工人團結合作、共同斗爭下,罷工取得了勝利。同年夏天,許立奉命代表菲律賓華僑工會,出席在上海召開的泛太平洋職工代表大會。其間,他先后會見關向應、惲代英、周恩來等革命家,向他們匯報了菲律賓斗爭的情況。1930年春,許立被派往莫斯科出席赤色職工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其間,他還列席了蘇聯(lián)共產黨第十六次代表大會。是年11月,許立返回菲律賓,這時的他已是一名堅定的中共黨員。

  隨著世界經濟危機的進一步發(fā)展,菲律賓國內罷工斗爭愈加激烈。為了鎮(zhèn)壓罷工運動,資本家勾結憲兵搜捕工會領導人。在這種情況下,組織上決定讓許立等暫時撤離菲律賓。許立于1931年下半年抵達香港。由于當時在上海的革命組織遭受嚴重破壞,許立無法與之接上聯(lián)系,只能努力在香港和內地家鄉(xiāng)一帶尋找組織。1933年初,在菲律賓的同志通知許立,要他化名李炳祥到印尼瑪瑯中華學校任教。許立到達印尼后才知道,當地反帝大同盟出版的油印刊物《赤潮》,在第三期尚待付印時就遭受荷印警察的搜查,幾位負責人除一位脫逃外全部被捕。許立因剛剛抵達,尚未引起敵人的注意。他在校任職一個多月后便設法乘船出境,不料,一上船就被警察扣留了。事后才知道,這是因為被捕的反帝大同盟主要負責人叛變,供出許立是其繼任人。許立被捕后,很沉著,在五次受審中都堅決否認荷印當局的指控。當局也查不到任何證據,只好將被拘捕的許立連同幾位華僑青年驅逐出境了事。

  1933年9月,許立被押解上船離開印尼。當船到達香港時,他從用以關押離境者的船員臥室里發(fā)現(xiàn),窗外有接客的船夫用帶鉤的竹竿勾住窗口,爭著搶先接客上岸。于是,他抓緊時機從臥室窗口爬出,緊緊握住竹竿飛身溜下小艇。此后,利用自己熟悉香港情況的有利條件,隱匿行蹤以待時機。當他從報紙上得悉國民黨十九路軍在福建發(fā)動反蔣事變時,忙趕赴廈門。但抵廈時情況突變,“福建事變”已被鎮(zhèn)壓。許立只好回到家鄉(xiāng)晉江石龜村避難,在當地革命友人許志猛的掩護下,在石龜村及鄰村當小學教員,秘密開展革命工作。1935年秋,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菲律賓國內的政治形勢有所好轉,許立于是動身返回菲律賓。

  1942年5月,菲律賓華僑抗日游擊支隊(簡稱華支)成立。許立曾領導該游擊支隊,與日軍進行艱苦卓絕的戰(zhàn)斗。圖為華支隊員在戰(zhàn)地學習、掌握火炮使用技術。(圖片出自《中國抗日戰(zhàn)爭圖鑒》一書)

  3.抗日救亡 立下功勛

  重返菲律賓后,許立立即聯(lián)系同志,發(fā)動職工、店員、學生和文化界人士,先后成立了“中華民族武裝自衛(wèi)會菲律賓分會”(簡稱民武分會)、“菲律賓華僑文化界抗日救國會”(后改稱文化界抗日救亡協(xié)會)等抗日團體。

  1937年,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發(fā)生后,海外華僑群情激憤,救國浪潮席卷華僑社會各階層。許立領導的民武分會,在菲律賓公開登報號召華僑青年組織“菲律賓華僑抗日義勇軍”(簡稱華僑義勇軍),回國參加抗戰(zhàn)。在此號召下,許多菲律賓熱血華僑青年紛紛請纓回國參戰(zhàn),打擊侵華日軍。他們中多數是工人、學徒、店員,也有青年學生。1938年1月18日,肩負菲律賓僑胞拯救華夏、抗敵報國重托的華僑義勇隊,在民武分會負責人之一的沈爾七率領下,踏上了回國的征途。行前,菲律賓僑團在許立等人的主持下,為義勇隊舉行了歡送大會。各大報紙紛紛刊登義勇隊回國抗戰(zhàn)的新聞。后來,這支華僑義勇隊的成員絕大多數成為新四軍骨干,他們在戰(zhàn)場上拋頭顱、灑熱血,以實際行動捍衛(wèi)正義。

  1938年,廖承志奉命到香港成立八路軍辦事處。聞訊后,許立與廖承志等建立密切聯(lián)系,互相配合開展海外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在廖承志等同志的幫助下,許立迅速在菲律賓打開了工作的新局面。1938年上半年,許立等人先后成立了“菲律賓華僑各勞工團體聯(lián)合會”(簡稱勞聯(lián)會)和“菲律賓華僑店員救亡協(xié)會 ”(簡稱店救會)。依靠這兩個群眾組織,許立大力開展統(tǒng)戰(zhàn)工作,除團結華僑各界共同支援祖國抗戰(zhàn)外,還推動菲律賓中層人士成立“中國之友”社,積極聲援中國抗戰(zhàn)。1938年,許立還出任菲律賓民族夜校校長之職,為進步青年開課,闡述國內抗日戰(zhàn)爭的形勢和理論,號召勞動界應該發(fā)揚愛國優(yōu)良傳統(tǒng),堅決支持抗戰(zhàn)。他口才好,學識豐富,所以課講得很生動,給青年們留下很深的印象。

  1939年,沈爾七奉命回到菲律賓。他向許立轉達了新四軍軍部的意見,希望再組織一些華僑青年到新四軍去,并為軍部組建一支銅樂隊。在許立的主持下,“菲律賓華僑勞聯(lián)會慰問團”很快組建完畢,該團擁有一支頗具規(guī)模的銅樂隊。許立親自對樂隊隊員作了動員,并請在洪光學校任音樂教員的周東君負責訓練樂隊。不久,許立還親自送自己的長子參加銅樂隊并回國。這支銅樂隊抵達新四軍軍部后,“大壯軍威,影響很大”。與此同時,為了加強海外宣傳工作,許立和廖承志商議,決定在菲律賓籌備創(chuàng)辦《建國報》、“建國出版社”“美范印務館”和“全民書店”。“全民書店”“美范印務館”相繼于1939年年底開張;接著“建國出版社”開始出書;《建國報》則于1940年5月1日創(chuàng)刊。許立擔任了“建國出版社”社長和《建國報》總編輯。“建國出版社”曾用中英文分別出版毛澤東的《論持久戰(zhàn)》《新民主主義論》等重要著作,在國際上影響頗大。為支援國內抗戰(zhàn),《建國報》還及時刊登了中共中央的文告,報道八路軍、新四軍抗日戰(zhàn)績和解放區(qū)的成就。

  1941年12月8日,日軍飛機開始轟炸菲律賓,隨后菲島很快淪陷。在日軍占領馬尼拉市的前兩三天,許立才撤離該市。他率領抗日團體的骨干300多人,經過14天行軍到達中呂宋阿拉悅山區(qū)。在這里,許立組織大家學習了毛澤東《論持久戰(zhàn)》等著作后,要求大家在當地開展抗日武裝斗爭。他說,堅持斗爭雖然有困難,但困難不是絕對的,是可以克服的。大家在他的啟發(fā)下,樹立了堅定的信心,抗日武裝斗爭就逐步開展了起來。1942年3月29日,成立了“菲律賓人民抗日軍”(簡稱民抗軍)。同年5月19日,又成立了“菲律賓華僑抗日游擊支隊”(簡稱華支)。在這之前,許立還派出干部到馬尼拉市等華僑集中的敵占城市,開展抗日地下斗爭。1942年3月12日,在馬尼拉市成立了由許立擔任主席的“菲律賓華僑抗日反奸大同盟”(簡稱抗反),并于同年4月19日出版了抗日地下報紙《華僑導報》。

  1944年5月間,在敵人的一次突然襲擊中,許立受了重傷。他沉著機智地躺在原地不動,敵兵踢他一腳以為他已經死了,便轉身去追趕其他游擊隊員。許立脫險后,在當地農民救護下很快恢復了健康,又一直在游擊區(qū)堅持戰(zhàn)斗,直到抗戰(zhàn)勝利。

  4.信守誓言 忠貞不屈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抗反改組為菲律賓華僑民主大同盟,仍由許立擔任主席。他曾屢次就祖國的內戰(zhàn)危機發(fā)表電文,譴責蔣介石發(fā)動內戰(zhàn)的陰謀,擁護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民主、反對內戰(zhàn)的主張。1946年9月1日,許立離菲回國后,被任命為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僑務委員。他積極動員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支持中國人民的解放戰(zhàn)爭。

  1948年9月,許立被安排在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任研究組組長。1949年3月下旬,許立到達北平住進中南海,并擔任統(tǒng)戰(zhàn)部三室(后改為二處)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許立被任命為華僑事務委員會首屆委員,后又擔任中共中央馬列學院第一分院副院長、第四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1956年春,中共中央對外聯(lián)絡部(簡稱中聯(lián)部)成立,許立被任命為副部長。在這些工作崗位上,許立都兢兢業(yè)業(yè)、盡職盡責,展現(xiàn)出了一位奉獻者的風范。

  古語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句話用來形容許立,可謂恰如其分。“文革”開始不久,許立反對林彪提出的“學習理論要立竿見影”的謬論。他指出,學習理論必須聯(lián)系實際,并經過實踐的反復體會才能深刻理解正確運用。怎么可能一學就“立竿見影”?當時實際控制中聯(lián)部的康生利用權力誣蔑許立是“三反分子”,對他進行批斗侮辱。后來,康生更是捏造了一個所謂“美蔣特務集團”的假案,誣陷許立曾經叛變投敵,并將他與他的許多戰(zhàn)友不由分說地進行隔離審查,大搞逼供信。許立的戰(zhàn)友有十多人被迫害致死。

  危難面前,許立信守誓言,忠貞不屈,明確表示自己將“為維護真理而奮斗到底”!因屢遭迫害,在自知生命之花即將枯萎時,許立毅然竭盡全力,抱病給組織寫下了19封長信,10萬多字。他在信中真誠地陳述自己的革命生平,反駁康生的誣蔑,用大量事實證明自己和戰(zhàn)友們的革命經歷是經得起歷史考驗的。1971年8月20日,許立不幸在河南周口含冤逝世。他在臨終前再三叮囑:“要相信黨和群眾會維護真理,即使我不在了,總有一天會真相大白。”許立逝世一年后,周恩來總理根據回國華僑的反映、受害者及其家屬的申訴,指示中央有關部門成立聯(lián)合調查組。經過一年左右調查,大量事實證明,對許立的誣陷完全是康生蓄意制造出來的,這是一樁冤假錯案。1978年,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許立得到徹底平反。

  與許立研究相關的部分書籍(拏云 攝)

  5.清正廉潔 甘于奉獻

  許立為人正派、穩(wěn)重。無論身處順境或逆境之中,他都不計較個人得失,勇于任事,敢挑擔子,并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與他相知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外表嚴肅而內心溫和的人。他對老朋友、老部下尤其熱情和關心。

  新中國成立后,曾和許立同事的黃薇與其丈夫龔陶怡,多次前往許立家去探望他。許立見了他們總像老朋友一般與之親切交談,暢談國內外形勢。據黃薇回憶,愛喝茶的許立珍藏著一套紫砂茶具。每逢老友到訪時,他便會為他們親手沏上一杯鮮香甘醇的“鐵觀音”茶,令人備感親切。

  許立生活樸素,一點也沒有首長的架子。他對自己要求很嚴格,雖然組織上有給他派專車,但他從來不因私事動用公家的車。有時節(jié)假日和家人一起出去活動,他也不用專車,寧愿和大家一起去擠公共汽車。后來,他干脆主動提出不再需要專車,只要求在他外出辦事時給他派車就行了。他說,這樣既可以節(jié)省一部汽車,又可以節(jié)省一位司機,工作也不受影響。三年困難時期(1959年至1961年),組織上給他發(fā)了特殊供應證,憑證可以到商店購買食物和日用品,但他從來不用。他說:“現(xiàn)在這種生活大家能過,我也能過。我不需要特殊照顧。”許立就是這樣一位清正廉潔、克己奉公的人。

  1978年12月20日,中聯(lián)部于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為許立同志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鄧穎超和張鼎丞送了花圈,廖承志、楊尚昆、耿飆、葉飛、伍修權、李初梨、連貫和熊復等同志,以及僑務和統(tǒng)戰(zhàn)部的許多同志參加了追悼會。中聯(lián)部副部長李一氓致悼詞時,對許立作了高度的評價:“許立同志是無產階級久經考驗的忠誠戰(zhàn)士……他為國際共產主義事業(yè)和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yè)貢獻了自己的一切。”

  專家點評

  ■施雪琴(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教授)

  華僑共產黨員許立是菲律賓華僑開展抗日斗爭的重要領導人,他年少時期就受到進步思想與工人運動的熏陶與影響。旅菲初期,開始組建進步工人組織。大革命失敗后,面對國民黨白色恐怖,他不畏艱險,繼續(xù)在菲律賓堅持開展工人運動,開創(chuàng)了菲律賓華僑工人運動的新局面,對推動菲律賓華僑工人運動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領導菲律賓華僑開展抗日愛國運動是許立人生最輝煌的篇章。抗戰(zhàn)爆發(fā)后,他在菲律賓先后領導成立了各類華僑抗日愛國組織,尤其是“菲律賓華僑抗日游擊支隊”“菲律賓華僑抗日反奸大同盟”成為菲律賓抗日武裝的重要構成,這些抗日組織在廣泛動員、組織華僑各界支援參加祖國與菲律賓的抗日斗爭,對中國抗戰(zhàn)與太平洋戰(zhàn)爭的勝利,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許立長期在僑務統(tǒng)戰(zhàn)部門工作并擔任要職,對推動愛國華僑統(tǒng)一戰(zhàn)線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一生濃縮了華僑共產黨員追求進步、忠誠愛國、不畏犧牲、堅持真理的精神與品質,值得我們學習與緬懷。(記者 吳拏云 通訊員 蔡熒瑩/文)

【責任編輯:蔡奇凡】